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 07 17:15:41
來源:參考消息

美軍官建議將“每艘戰艦都變成航母”

字體: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近日刊發一篇文章,題為《美國海軍應該把每艘軍艦都變成“航空母艦”》,作者是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戰略學教授詹姆斯·霍姆斯。文章摘編如下:

  在這個月的《美國海軍學會會刊》上,美國海軍少校傑夫·澤伯萊因對航空母艦的未來提出了一種有些隱晦但十分有趣的看法。他認為,在無人載具和人工智能的時代,每艘戰艦都可以、也應該成為某種類型的“航空母艦”。他寫道,在設備小型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拓展整個水面艦隊的航空能力已成為一種既可行又明智的策略。並不是每艘艦船都能成為擁有大甲板的航母,然而,只要合理調整定位,所有艦船都可以參與其中,從而提高全艦隊在戰鬥中的效率和耐久度。

  在文章中,澤伯萊因基本上明智地繞開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以岸基反艦武器為首的現代武器技術是否已經令航母在戰鬥中自身難保。如果是這樣的話,一支由不斷損耗的資産組成的超昂貴艦隊已經成為美國海軍的負擔。在海軍航空力量的支持者看來,這種觀點可謂離經叛道。

  何必去捅馬蜂窩呢?

  話雖如此,澤伯萊因確實暗示説,可以用納稅人的錢進行更明智的投資。例如,他估計,美國海軍如果少造一艘“福特”級核動力航母,就意味着省下130億美元,可以為整個水面艦隊配備無人駕駛飛機。

  如果用這種做法對傳統和非傳統海軍航空力量進行平衡,將使美軍武器庫中的航母數量從11艘減少到10艘。這相當於犧牲9%左右的大甲板航母力量,以換取航空&&在全艦隊的普及。因此,讓每艘艦船都成為航母,似乎不僅在技術上可行,其機會成本也在可承受的範圍內。

  然而,為這項倡議找到資金並非易事。而且問題是:從現實角度來看,把每艘艦船都改造成可搭載飛行器的&&有意義嗎?

  答案是肯定的。

  顯而易見的是,無人系統為傳統的海軍空中力量提供了一支很有前途的輔助力量。美國艦隊戰術領域專家韋恩·休斯認為,海上戰術效能的決定因素是偵察、指揮控制和武器射程。無人駕駛飛機在監控艦隊周圍環境方面有用武之地,它們還可以為指揮和控制系統提供輔助,甚至可以向敵方艦船或岸上目標投放彈藥,烏克蘭在黑海的行動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這種情況下,武器的射程和精度都將獲得增強。

  此外,這種做法也將符合當前的作戰理念,即“分佈式海上作戰”這一在海軍中非常流行的概念。把航空能力分散部署到整個水面艦隊,並且讓艦隊的行動與部署於太平洋島嶼上的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協調一致,這將減少敵人“集中全力打擊諸如航母這樣的高價值目標,從而畢其功於一役”的可能性。

  簡而言之,戰力的分散部署帶來持久力。如果一支艦隊所有的水面艦艇都能參與作戰,那麼這支艦隊將獲得承受打擊並堅持到勝利的能力。這就是海上作戰的意義所在。展示分佈式作戰的能力將潛在敵人傳達一種信息:美軍海上部隊是一個棘手的甚至堅不可摧的對手。(編譯/朱麗)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5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