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3/ 29 14:57:27
來源:解放軍報

告別戰場的“邊緣發火彈”

字體:

  邊緣發火槍彈(左)與中心發火槍彈(右)擊發後彈底凹痕位置對比。 資料圖片

  子彈分類有多種方法,如果按擊針或擊錘撞擊子彈底部的具體位置劃分,子彈可分為中心發火彈和邊緣發火彈兩大類別。

  中心發火彈是當前軍用子彈的主流,它的特點是彈底的圓心位置設計有專門的底火火帽裝置。發射時,擊針或擊錘撞擊發火裝置,就會引燃底火進而點燃發射藥,産生的高溫高壓氣體會猛推彈頭,將其高速拋出。

  與發射中心發火彈不同,擊發邊緣發火彈時,擊針或擊錘撞擊的位置不在彈底圓心處。從一些已經擊發過的邊緣發火彈彈底印痕可以看出,槍械擊針或擊錘撞擊的位置分佈在彈殼底部的邊緣。

  目前,最為世人所熟知的邊緣發火彈,是一些5.6毫米口徑的手槍彈。這種口徑的手槍彈當前仍是不少槍械製造商關注和生産的彈種。尤其是國際射擊比賽用槍和警用訓練槍,不少都選用邊緣發火彈。

  回望歷史,邊緣發火彈一度被大量使用。這是因為當時製造工藝相對落後,擊針或擊錘無法準確地擊中彈底特定區域。為保證擊發的成功率,設計者索性把擊針或擊錘可撞擊的區域“擴大”到整個子彈的彈底。

  如今,隨着科技的發展,擊針和擊錘精準撞擊彈底某個特定位置已非難事,但邊緣發火的設計仍在一定範圍內得到延續,原因在於採用這種發火方式也有不少“便利”。

  一般來説,為順利引燃擊發藥,邊緣發火彈的彈殼底緣是中空的,並且很薄,擊發藥就裝填在底緣中。射擊時,擊針或擊錘會撞擊底緣發生形變從而引燃擊發藥,推動彈頭向前“飛奔”。

  不過,也正是因為其底緣彈殼較薄,可承受的膛壓有限,所以邊緣發火彈的裝藥量相對有限,殺傷力一般。這一點,正讓它逐步遠離戰場。但事物的發展常有兩面性。在因威力不夠退出戰場的同時,它也因此重獲在其他領域繼續存在的理由。

  一是造價相對較低。一方面,這種子彈無須設置專門的底火火帽裝置,利用彈殼底緣的局部變形就可完成子彈擊發,因而費用較低。另一方面,彈殼較薄、裝藥量少、膛壓較低等,使它對槍械其他部件的要求不高,因而槍械製造成本進一步降低。

  二是帶來的射擊初體驗不差。由於裝藥量少,所以發射時噪聲小、後坐力低,這一特點使它易於被初學射擊的人員所接受,能更好地通過“入門關”。

  三是科技發展彌補了一些短板。和發射它的槍械一樣,邊緣發火彈也在通過科技賦能來彌補短板、提升性能,如打得更遠、更準,使用時更可靠等。

  正是這些原因,使邊緣發火彈在民用領域尤其是在國際射擊比賽賽場、一些娛樂射擊場所站穩了腳跟。這也是目前市場上流行的手槍和步槍型號,大多有相應的5.6毫米口徑邊緣發火彈的原因。由於性能有所提升,一些國外的執法部門也裝備了使用這種子彈的手槍。(吳淮江 楊蕎郡)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4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