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防護“路”在何方
加裝反應裝甲的T-80BVM坦克。資料圖片
前不久,在首爾舉行的國際航空航天與國防展覽會上,韓國一家公司展示了其最新的K2EX主戰坦克概念原型車,引發業界關注。
該型坦克在炮塔四個角落,安裝了帶有監控攝像頭和相控陣雷達的主動防禦系統,可為坦克提供全向防禦能力。除此之外,坦克頂部附加了新型遙控武器站,裝備有M2HB機槍和單兵反無人機裝置。
自誕生以來,坦克就是地面部隊銳利可靠的破陣尖刀、維持戰線的中堅力量、游走防禦的堅實支點。隨着科技的日益進步,新的作戰形式不斷涌現,坦克面臨更多生存挑戰。
近年來,在一些軍事熱點地區,衝鋒陷陣的坦克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而坦克的防護能力則是焦點中的焦點。
事實上,隨着火箭彈、巡飛彈、無人機等反坦克武器的快速發展,坦克防護也在朝着智能化、信息化、體系化的方向發展。如何在危機四伏的戰場上,有效地保護坦克,是當今尤須重視的課題。本期,帶您了解坦克防護的那些事兒。
加裝反應裝甲的T-72B1坦克。資料圖片
以硬碰硬,簡易附加防護初露崢嶸
給坦克做防護,最早可以追溯到坦克誕生的一戰時期。在遍地塹壕的索姆河戰場,英國人投放了第一批坦克,他們希望這種“秘密武器”能夠改變雙方“蹲坑對射”的狀態,並取得良好的戰果。可沒過多久,他們發現自己寄予厚望的“馬克”系列坦克裝甲防護能力不足,屢次被鋼芯子彈擊穿裝甲垂直面。
為提高坦克的防護性,工程師們採取了原始的堆疊厚度法。即用螺栓和鉚釘在裝甲上再固定一層臨時鋼板,當做坦克的附加裝甲,在戰場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戰爆發後,主要參戰國發現自己的坦克在戰場上沒法繼續“橫行霸道”:數個隱蔽完好的反坦克炮陣地,就能輕易伏擊掉一支坦克編隊。更讓坦克兵們頭疼的,還有敵方神出鬼沒的單兵火箭筒。是“獵人”還是“獵物”,坦克的防護水平左右着這個問題的答案。
為減少戰場損失,工程師和坦克兵們絞盡腦汁,給各自的座駕“搞裝修”。比如,納粹德國就曾鬧過這樣的笑話:他們研發磁性反坦克手雷並大量裝備部隊,認為盟軍在不久的將來也會仿製成功並投入實戰,因此“未雨綢繆”地萌發了一種思路——研發防磁裝甲。於是二戰戰場上就出現這樣的“奇觀”:德軍一些虎式坦克的車體表面遍佈着“橫紋”“豎紋”狀具有消磁作用的褶皺涂層。但比起磁性反坦克手雷,盟軍更偏愛方便的火箭筒,因此一直到二戰結束,德軍的防磁裝甲都未發揮作用,還徒然增加了坦克的重量,影響了其機動性能。
美國人似乎並不在意車輛的“美觀”,他們利用手頭能找到的各種材料為坦克增加防護,稀奇古怪的造型不勝枚舉,第三裝甲師的T26E4坦克就是其中的代表。該坦克在M26坦克的基礎上進行改裝——美國人從剛繳獲的“黑豹”坦克上,拆掉了其80毫米的首上裝甲後直接焊到了炮架,同時在車體正面使用雙層焊接的鍋爐鋼板,能夠扛住高爆彈和破甲彈的攻擊。
柏林戰役期間,面對廢墟中神出鬼沒的“突擊隊”,蘇聯紅軍紛紛給坦克挂上了鋼絲床墊和金屬網。這些附加裝甲能夠提前觸發破甲彈頭的引信,讓金屬射流損耗在主裝甲與附加裝甲的間隙裏。有一張經典照片在後世廣為流傳:一輛T34/85坦克和德國國會大廈的同框照。坦克炮塔兩側和頂部,均挂有滿是戰損的簡易金屬網。可以想象,蘇聯紅軍的坦克兵正是靠着這種附加裝甲,一路擋下了無數火箭筒的偷襲,把紅旗插上了德國會大廈樓頂……
加裝格柵裝甲的“豹2”坦克。資料圖片
另辟蹊徑,多種防護方式競相登場
20世紀70年代,“矛”與“盾”之間似乎決出了勝負。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軍隊的反坦克導彈大出風頭——渡過蘇伊士運河的先頭部隊攜帶了數千具AT-3反坦克導彈,取得了毀傷以色列軍隊300余輛各式裝甲車輛的戰果。
在這種“坦克防護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的趨勢下,蘇聯工程師沒有放棄,而是繼續鑽研坦克防護的技術。他們圍繞“材料”和“結構”同時破題,開發出被動式附加裝甲模塊,能緊密貼合T-54/55坦克的炮塔。裝甲模塊內按一定間隙焊有帶角度的薄鋼板,並用聚氨酯泡沫將多餘空間全部填滿,通過層層吸收,衰減入射彈的穿甲能量,使車體與炮塔正面能夠扛住火箭彈和坦克火炮的攻擊。
視線轉移到中東,在經歷了與阿拉伯世界的幾次衝突後,以色列軍隊同樣意識到了坦克防護的必要性。他們依據本國打城市戰居多的國情,着重強化了坦克對火箭彈的防護。自“梅卡瓦”MK2坦克開始,其炮塔側後方垂吊鐵鏈式屏蔽裝甲。這些排列相對密集的墜有鐵球的鐵鏈,能夠有效遮蔽並保護炮塔的窩彈區,同時能提前引爆火箭彈的戰鬥部,提高對火箭彈的防護效果。這種看上去像給炮塔“燙了發”的防護,不僅具有很高辨識度,且意外的簡約實用。
幾乎與此同時,在以色列軍工部門的實驗室裏,還誕生了如今諸多國家已經普及的爆炸反應裝甲。實際上,爆炸反應裝甲是一種由兩層鋼板和一層炸藥夾層組成的“三明治”結構裝甲。當這種裝甲被聚能裝藥的射流擊穿時,夾層中的炸藥被引爆,引爆的炸藥會在衝擊波的推動下侵入射流路線,從而干擾或打斷射流,使其威力大減。
爆炸反應裝甲套件一經推出,陸續成為各國坦克的“標配”。其中蘇制“接觸”系列爆炸反應裝甲後來居上,以優異的性能聞名於世:僅單層“接觸-1”爆炸反應裝甲,就能使破甲彈的威力降低一半,提供等效400毫米的防護能力;而“接觸-5”爆炸反應裝甲不僅能限制爆炸的範圍,還能通過高硬度金屬板的爆炸位移將來襲彈頭內芯折斷。第一次車臣戰爭時期,俄軍的一輛T-72主戰坦克累計被9發火箭彈擊中,裝備的“接觸-5”爆炸反應裝甲幾乎全部被摧毀,車組成員卻無一傷亡,這種防護的實用性得到了檢驗。
加裝格柵裝甲的T-90M坦克。資料圖片
突出重圍,加強主動防禦才是王道
爆炸反應裝甲套件雖然奏效,但其作為一次性消耗品並不能“一勞永逸”。爆炸反應裝甲能用“一換一”的方式抵消攻擊,進攻方同樣可以在導彈上再加一節戰鬥部,先消耗掉爆炸反應裝甲,而後對坦克進行致命打擊。以變應變、見招拆招,針對戰場上的變化,坦克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主動防禦系統。
坦克的主動防禦系統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以“窗簾-1”為代表的軟殺系統,它是俄制T-90坦克炮塔上的那兩隻“紅眼睛”。這種干擾發射器採用光電對抗措施,干擾敵方的激光測距機和目標指示器,同時在數秒內形成氣溶膠煙幕屏蔽激光瞄準,讓攻擊的導彈失去引導,從而發生偏離;另一種以俄羅斯“競技場”、以色列“戰利品”為代表的硬殺系統,則更加“粗暴”。以“競技場”為例,它由安裝在炮塔上的探測雷達和攔截彈組成,開機狀態下一旦探測到迫近的導彈,便會計算其彈道,隨即發射攔截彈,在“必經之路”上將其摧毀。
所謂“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不僅是主動防禦,現代坦克在被動防禦方面也乘着科技的東風更進一步。在初代附加裝甲的基礎上,各國紛紛開發新型材料——更加輕便、性價比高、防護效果良好的産品發展勢頭強勁。
荷蘭一研究機構研製出一款網式裝甲,由覆有高性能合成纖維織布網的面板組成,可擠碎擊中裝甲網的榴彈頭,阻止聚能裝藥引爆。其最大的特點是輕便,這種網式裝甲的面密度只有每平方米5~10千克,不用擔心坦克會過度增加負重。
理論上來説,無論是設計思路還是材料選用,各國都在加強坦克防護能力上不遺餘力,但現實並非一帆風順。
在近幾年來的一些熱點衝突地區,坦克都受到了對方察打一體無人機、反坦克導彈的打擊,遭受大量損失。應對制導武器尚可的軟殺系統,在面對如火箭彈這種依照推力以及慣性飛行的武器時,局限性就大了很多;使用攔截彈的硬殺系統也由於存在高耗電問題,無法確保全時開機執行任務。
對一些能夠擊穿坦克頂部裝甲的新威脅,如加裝“頂蓋籠”等“返璞歸真”的防護手段,不約而同地成了一些國家的選擇。雖然這樣的加裝會對車組成員上下車造成妨礙,也會影響觀瞄設備的視野,但是坦克兵們認為,通過增加物理隔絕層,在面對天空中巡弋的“柳葉刀”一類的反坦克武器時,能夠提前引爆這些彈藥的戰鬥部,使坦克免受致命傷害。即便面對反坦克導彈,也能夠有效地減少被攻頂命中後的擊穿深度,提升車組成員的存活率。
當然,這樣的做法只是權宜之計。正所謂“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未來坦克裝甲車輛防護,還是要在主動防禦系統上持續用力,力求形成“很難打得中,打中打不穿,打穿沒後效”的防護效果。
第一,更換設計思路,瞄準“新對手”確定升級方向。主動防禦應當更多針對無人機、巡飛彈、穿梭機等新興威脅,尋找加強防護的破題點,不僅要做到能提前預知來襲的威脅,還要能精確識別其類型、速度和軌跡,從而更加精準地作出防禦反應。
第二,加快科技賦能,“軟”“硬”兼施實現全面升級。為適應不同戰場環境,主動防禦系統應當具備同時識別快、慢目標的能力,配備可換用不同彈頭的攔截彈,並結合新型材料製成的附加反應裝甲提升防護效率。諸如開發新型車載激光武器系統,使用人工智能系統輔助決策等做法,都能更加可靠地助力坦克防護,編織起針對各類“游蕩彈藥”的“防護網”。
第三,融入作戰體系,攻守結合謀求新的戰場主動。無論技術層面,還是戰術層面,主動防禦系統都需要進一步融入整個作戰體系,接入信息化指揮&&,加強與其他作戰力量的協同能力,強化坦克的實時響應、全向警戒、立體感知能力,避免單打獨鬥,實現聯合戰鬥,提高作戰效能。(邱浩洋 胡廣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