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軍部隊的“光輝”戰機。資料圖片
據印度媒體報道,3月12日,印度空軍一架“光輝”戰機墜毀。當時正值印度舉行三軍聯合作戰演習,一架正在執行訓練任務的“光輝”戰機發生故障,飛行員排故失敗後跳傘逃生,戰機最終在印度拉賈斯坦邦傑伊瑟爾梅爾附近墜毀,並引發爆炸和起火。這是“光輝”戰機服役以來的首次墜毀事故。
“光輝”發生墜毀事故並非沒有前兆。在去年底舉行的迪拜國際航空展上,印度“光輝”主表演機起飛後,座艙顯示器突然黑屏導致飛機緊急返航。兩天后,備份機起飛後不久,又因為機載電子系統故障緊急迫降,再次無緣飛行表演。一次航展,兩次故障,關鍵時刻折戟沉沙的“光輝”戰機成了航展上一大熱議話題。
歷經艱辛的研發歷程
“光輝”戰機又稱LCA,是輕型戰鬥機LIGHT COMBAT AIRCRAFT的縮寫。“光輝”戰機由印度航空發展局(ADA)與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飛機研究與設計中心(ARDC)聯合研製,被印度政府和軍方寄予厚望。
然而,“光輝”戰機的發展,充滿了艱辛與曲折。回溯這型戰機的歷史,要從半個世紀前説起。
20世紀80年代,長期依賴進口的印度政府決定,自行設計和製造國防武器裝備。從主戰坦克到核潛艇,從巡航導彈到戰鬥機,印度把一切能想到的武器裝備都列在本土製造清單上。1983年,考慮到米格-21戰機即將退役,LCA研發計劃應運而生。
但是,這個計劃並沒有想象中那樣順利。根據項目總幹事阿魯納查拉姆回憶,蘇聯對LCA計劃嗤之以鼻。蘇聯時任國防部長德米特裏·費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聲稱,印度“最終將放的是風箏而不是LCA”。法國經慎重考慮後也在中途退出了該計劃。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美國同意參與合作研發,LCA計劃才迎來一絲曙光。但好景不長,1998年印度政府無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在幾天內連續進行了5次核試驗,美國隨即宣布對其實施制裁,LCA印美合作關係一度中斷。
在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光輝”戰機的研發周期不斷拉長。原計劃1990年4月首飛、1995年投入使用的“光輝”戰機,直到1993年4月才開始進行“概念驗證”,包括設計開發和測試兩架技術演示機TD-1和TD-2。隨着美國解除對印度的制裁,LCA計劃才得以順利發展下去。2001年1月4日,TD-1技術演示機首飛。印度軍方稱,這打破了航空航天系統的高技術“天花板”。2002年6月6日,配備自動飛行控制系統的TD-2技術演示機首飛成功。2003年,PV-1原型機完成首飛。TD-1完成試飛後,時任總理阿塔爾·比哈裏·瓦傑帕伊難掩激動之情,將LCA戰機正式命名為“Tejas”。這個名字來自梵語,意為“光輝”,希望它未來能夠光芒萬丈、照亮四方。
而後,“光輝”原型機和量産機首飛成功的消息紛至沓來。第2架、第3架原型機分別於2005年12月和2006年12月首飛。2007年4月,限量生産飛機進行首飛。2010年12月,“光輝”戰機完成初始作戰能力(IOC)測試,並於次年1月獲得認證。2014年10月,第一架批量生産的飛機首飛成功。2015年1月17日,印度空軍才獲得了第一架量産的“光輝”戰機。
等待了30多年,“光輝”戰機終於從夢想照進了現實,飛入了印度空軍部隊。
磕磕絆絆的發展現狀
時光匆匆,2016年7月1日,印度空軍在班加羅爾舉行首個“光輝”戰機中隊成立儀式,將僅有的兩架“光輝”戰機交給空軍第45中隊。2020年5月27日,空軍第18中隊成為第二個裝備“光輝”戰機的部隊。交接儀式在位於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蘇魯爾空軍基地進行,時任印度空軍總司令巴達烏裏亞親臨儀式,並駕駛“光輝”戰機飛行。
這可謂是“光輝”戰機的高光時刻。印度國民歡欣鼓舞,期待着更多戰機出現在印度空軍序列中。然而,“光輝”戰機並沒能如它的名字所期待的那樣“光芒萬丈、照亮四方”。
首先,研製進度拖延使得“光輝”的技術路線難言先進。在研發、生産和列裝部隊過程中,印度媒體宣稱,“光輝”戰機是世界上最小的輕型多用途戰術戰鬥機,是“第四代”單座戰鬥機和雙座訓練機。然而,這個提法有待商榷。評判第四代戰機的國際標準是“4S”,也就是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和超視距攻擊。拿這個尺子量一下“光輝”戰機,它除了機動能力勉強夠到超音速巡航指標的門檻,其他3個指標都未能達到世界四代機的通用標準。因此,“光輝”戰機充其量只能算是三代機。
其次,部分關鍵子系統自主研發能力不足,遲滯了“光輝”的發展。研發伊始,“光輝”戰機就瞄準自主研發,但實際情況又怎樣呢?2021年1月13日,印度批准為空軍採購83架“光輝”戰機。國防部長辛格&&,這一決定將加強政府的“自力更生”計劃,並&&大約50%的飛機零件將在本國製造,到當年年底,這一比例可能會上升到60%。一款研發初期就決定走自主研發路線的軍工産品,經過30多年還有諸多關鍵子系統需要引進,極大拖延了“光輝”戰機的研製與列裝。這其中至少有3道難關需要跨越。一是“發動機”關。“光輝”戰機原計劃使用印度自主研發的“卡佛裏”GTX-35VS渦扇發動機,但研發進度嚴重滯後,印度政府改變思路,在原型機裝配美國通用電氣的F404-GE-F2J3渦扇發動機,在量産機裝配F404-GE-IN20渦扇發動機。二是“機載彈藥”關。戰機形成戰鬥力,武器彈藥是關鍵,但是“光輝”戰機的彈藥主要還是外國造。比如,近戰短程空空導彈方面,R-73導彈是俄羅斯製造,“怪蛇-5”導彈是以色列製造,“先進短程空空導彈”ASRAAM是英國製造。超視距空戰導彈方面,“德比”導彈是以色列製造,R-77導彈是俄羅斯製造,只有“阿斯特拉”MK1導彈是印度製造。三是“其他零部件”關。“光輝”戰機的機載雷達由以色列製造,彈射座椅從英國進口。要想真正突破這3道關口,達到真正的“自力更生”,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另外,“光輝”戰機自主建造水平有待提升,作戰性能縮水,導致印度軍方對其態度含糊不清。雖然每年均有訂單,但到目前為止,“光輝”戰機交付的數量極其有限。2016年12月,印度海軍以“推重比不足以支撐海上作戰”為由,拒絕了“光輝”艦載機版本。2023年2月,“光輝”戰機雖然實現了在國産航母“維克蘭特”號上的首次起降,但轉眼印度海軍就聲明不準備將“光輝”戰機納入採購計劃。顯然,“光輝”戰機的表現還不能滿足印度海軍的預期和需求。
在看到軍方對“光輝”戰機的消極態度後,印度政府決定嘗試國外市場。派遣“光輝”戰機參加多項國際航展和演習之後,“光輝”戰機似乎又找到了新的市場。2022年8月,在確認“光輝”進入馬來西亞戰鬥機招標計劃後,印度國防部國務部長阿賈伊·巴特興奮地&&,還有其他多個國家也對“光輝”戰機表達了興趣,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亞、埃及、美國、印尼等。無奈,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馬來西亞最終還是選擇了韓國産的FA-50輕型戰鬥機。到目前為止,“光輝”戰機的外銷依然不容樂觀。
充滿未知的前行之路
前幾天的首摔,再一次讓“光輝”衝上了印度的熱搜。飛機墜毀時,印度軍方正在舉行一場大型軍事演習,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和許多印度高級軍官出席了演習。
“光輝”將飛往何方?種種現實困境,讓“光輝”戰機的前行之路充滿了未知。
一是生産能力有限,難以滿足列裝需求。從公開報道看,“光輝”戰機列裝數量遠不及採購合同中的數量,其産能存在着明顯不足。2021年1月,印度政府與HAL簽訂協議時,要求其至少實現每年生産16架飛機的目標,但該公司班加羅爾工廠每年只能生産8架“光輝”戰機。這種生産速度根本無法滿足印度軍隊的要求。雖然HAL一直在計劃提高産能,但受限於工廠自身能力和國外零部件供應水平,一年生産16架飛機的計劃仍然沒有實現。可以預見,“光輝”戰機列裝印度空軍,還要經歷漫長的等待。
二是訓練水平有限,難以快速形成戰力。戰機的訓練水平和裝備數量密切相關。“光輝”戰機目前只列裝了兩個飛行中隊,雖説這是印度軍方着力打造的精銳空戰力量,但與世界軍事強國戰機訓練難度、訓練強度、訓練覆蓋率等要求對照,“光輝”除了比之前的米格戰機事故率低以外,其他方面並無明顯優勢。完成列裝計劃、形成戰鬥力仍需要較長時間,真正要成為印度“榮耀”恐怕還要走很長的路。
三是技術潛力有限,難以完全升級換代。印軍計劃將“光輝”戰機及其變體型號作為印度空軍和海軍的中流砥柱。為此,衍生出一系列版本,包括初始作戰能力IOC、完全作戰能力FOC、MK1、MK1A和MK2等型號,還包括教練機、海軍型號等構型。然而,“光輝”戰機的設計和定位是輕型戰鬥機,無論如何升級換代,其整體性能和發展潛力終究難以和中型、重型戰鬥機媲美。一些軍事專家公開&&,印度斥鉅資投入“光輝”戰機,表面上是在研發自主戰機,實質上是拿國家安全進行“豪賭”。但印度軍方依然期待着未來有一天,“光輝”能夠“閃耀”印度的天空。 (趙輝 李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