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汀尼導軌的名稱讀起來有些拗口,它的昵稱“魚骨”、簡稱“皮軌”更加為人們所熟知。從功用上講,它是能與槍體“緊緊相擁”的連接器,以簡潔、有效的卡槽合體起到類似“多用插排”的效果。通過這些卡槽,其他槍械外挂裝置可以輕鬆地與其“接軌”,賦予槍械夜戰、狙擊、群體殺傷、強光干擾等功能。
從外觀上看,皮軌樸實無華。正所謂簡約卻不簡單,皮軌讓槍械實現了“戰力倍增”。
為何它這麼神奇?我們不妨先回溯一下歷史。二戰時期,狙擊槍要加裝狙擊瞄準鏡,需要依靠瞄準鏡調整環將鏡體固定在機匣頂部。但是,金屬疲勞、工程偏差、安裝複雜等帶來的負面影響始終如影隨形。20世紀80年代,戰術手電、激光指示器等配件快速發展,為將其加裝在槍械上,一些士兵甚至使用了布基膠帶。此後,才出現了燕尾導軌、韋弗導軌等,但仍各有局限性。
隨着槍械配件繼續發展和對平衡、充分式安裝的追求,皮軌應運而生。
它的名字源於其設計製造公司——皮卡汀尼軍工廠。該導軌包括一系列凸起,凸起之間是平滑的缺口,就是這種凹凸相間的組合,使它具備了“什麼都能卡”的潛能。皮軌採用兩側菱形截面結構,在鎖緊塊以及定位槽的作用下,能夠牢固地固定瞄具及配套器材。此外,它還能“節外生枝”,加挂小皮軌,比如説增加一塊斜向45度的插件,由此給使用槍械帶來更多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各個凸起和缺口的形狀並不隨意,而是有着嚴格的軍用工業標準。在“實用至上”理念的推動下,隨着皮軌的推廣使用,其他槍械配件也“量體裁衣”,按照其標準配套設計生産,進而形成“滾動效應”。
皮軌的出現,讓戰術配件找到“立足之地”,也有了更多用武之地。瞄準鏡、戰術握把、激光指示器、下挂式榴彈發射器等一眾“裝備”在皮軌連接下,都能夠寄身相應槍械,進而實現“一槍多能”。甚至一些即將退役的輕武器,在皮軌的加持之下也煥發出新活力。
儘管能多方面為槍械提供助力,皮軌也有其短板。比如,槍械加裝導軌後尺寸、重量較大,有的甚至需要“麒麟臂”才能操持;菱形截面過於尖銳,握持有些不舒適。面對這些不足,有的軍工廠開始利用尼龍聚合物材料來給皮軌減重瘦身。有的則使用膠類軟墊來覆蓋或加裝護套,讓其更易於使用。
可以預見,在未來戰場上的輕武器領域,皮軌仍將佔據一席之地,為槍械的使用提供更多可能。(劉建元 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