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 23 17:05:02
來源:解放軍報

現代火力支援車輛的功能及未來發展趨勢

字體:

  近年來,在一些熱點衝突地區,人們經常可以看到為坦克、步兵戰車等陸戰“主角”輸送火力、支援作戰的戰車。這類戰車一般被稱為火力支援車輛。

  從廣義的角度看,自行榴彈炮、自行迫擊炮、自行火箭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高炮、自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突擊炮、裝甲偵察車、火力支援車等都屬於這一分類。

  從狹義的角度看,火力支援車輛主要指具有直射火力,能夠伴隨坦克、步兵戰車等在戰場上遂行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擁有反坦克導彈、大中口徑火炮、機關炮等武器的坦克殲擊車、突擊炮、裝甲偵察車、火力支援車等。

  各國對火力支援車輛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從戰場實際情況來看,其中不乏大量專門設計的成熟裝備,也有很多自行改裝的應急産品,或是諸如自行高炮這種能用高射速小口徑火炮對地面目標造成傷害的兼職車輛。

  那麼,這些火力支援車輛究竟有哪些功能?未來發展趨勢又將如何演變?請看本期解讀。

  俄羅斯BMPT-72火力支援車。資料圖片

  車輛一覽

  第一梯隊:坦克殲擊車

  這是最傳統的一種火力支援車輛,是指裝備有反坦克火炮或反坦克導彈的裝甲戰鬥車輛,因此又分為自行反坦克炮和自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兩大類。

  坦克殲擊車興起於二戰時期,曾經作為防守方最重要的機動反坦克兵器使用,也大量應用於進攻作戰。冷戰中,東西方各國繼續研製裝備過大量坦克殲擊車。隨着導彈技術的發展,以傳統高膛壓身管火炮為武器的坦克殲擊車已逐步淡出戰爭舞&,各國更青睞於裝備各種反坦克/多用途導彈的輕型裝甲或無裝甲機動&&。

  當前比較典型的自行反坦克炮,是俄羅斯的2S25“章魚-SD”坦克殲擊車、意大利“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

  前者是俄羅斯一款可以進行空降作戰的履帶式輕型裝甲戰鬥車輛,外形酷似坦克,擁有一門125毫米高膛壓滑膛反坦克炮,與主戰坦克火力持平。

  後者是意大利研製的輪式戰鬥車輛,裝備一門北約標準的105毫米線膛反坦克炮,新型號換裝一門120毫米滑膛炮,可以在大範圍進行機動反坦克作戰。

  相比鳳毛麟角的自行反坦克炮,以導彈為作戰武器的自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則多如牛毛,無論是履帶式還是輪式,無論是有裝甲還是無裝甲,甚至一輛吉普車帶上反坦克導彈都可以稱為是自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第二梯隊:突擊炮

  突擊炮也是一種源於二戰的火力支援車輛,主要用於進攻時為步兵提供近距離炮擊、反坦克支援的裝甲戰鬥車輛。與坦克殲擊車不同,突擊炮可以執行更加多元化的作戰任務。

  近年來較為典型的突擊炮,要屬美國“斯特賴克”車族中的M1128機動火炮系統和日本的16式機動戰鬥車。

  兩者均採用8×8輪式裝甲底盤,M1128裝備一門M68A1E8低後坐力105毫米火炮,雖然也能發射M900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但反坦克效果不足以擊穿現代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其更多配備的是打擊輕型裝甲目標的反戰車高爆彈、打擊工事目標的碎甲彈和打擊人員的榴霰彈。

  16式機動戰鬥車的設計思想與之雷同,主要武器也是一門低後坐力105毫米線膛炮,主要打擊輕型裝甲目標、工事和人員。

  法國EBRC“美洲豹”裝甲偵察車。資料圖片

  第三梯隊:裝甲偵察車

  裝甲偵察車是一種主要執行戰場觀察、目標搜索、識別、定位、處理及傳輸工作的裝甲戰鬥車輛。由於其作戰環境往往在最前沿,因此一般會配置較強的自衛武器,在戰場上也經常被當成火力支援車輛來使用。

  法國人非常喜歡重火力裝甲偵察車。比如著名的AMX-10RC輪式裝甲偵察車就裝備有105毫米線膛炮,只是膛壓較低,主要用於發射破甲彈和榴彈,不能與主戰坦克硬抗。

  法國新一代EBRC“美洲豹”裝甲偵察車捨棄了大中口徑的身管火炮,換裝了40毫米埋頭彈機關炮和雙聯裝 MMP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不但擁有了擊毀主戰坦克的能力,還能夠更有效應對輕型裝甲目標。

  南非“大山貓”裝甲偵察車也是典型的重火力車型,其基本型裝備一門76毫米線膛炮,能夠擊穿老式的T-54/55中型坦克。

  第四梯隊:火力支援車

  這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裝甲戰鬥車輛。各國對其功能定位、設計思路、戰場使用並不統一,只能從命名上將其大致歸類。

  俄羅斯BMPT-72“終結者”火力支援車是當前具有代表性的一款火力支援車,其採用有着良好裝甲防護的主戰坦克底盤為基礎,裝備有雙聯裝機關炮、反坦克導彈、自動榴彈發射器以及多挺機槍,主要應用於環境複雜的城市作戰。

  美國M7“布萊德利”FIST火力支援車又是另一種設計思路,自身僅裝備一門25毫米機關炮進行自衛,卻擁有不俗的引導能力。該車輛通過激光瞄準系統與GPS+慣性導航系統等,將目標坐標標定在地圖位置上,並引導炮兵進行打擊。

  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近年研發的“山貓”120火力支援車,採用KF-41步兵戰車底盤,外形像是一輛“小坦克”,裝備一門輕量化120毫米滑膛炮,主要用於發射DM11可編程高爆榴彈,可有效打擊土木工事和雙層鋼筋混凝土目標,也能打擊直升機、輕型裝甲車和步兵。

  第五梯隊:兼職防空車

  從二戰開始,前線士兵就經常用高炮平射打坦克,更多小口徑自行高炮也應用到城市作戰,成為巷戰利器。

  冷戰後,蘇制ZSU-23-4“石勒喀河”四管23毫米自行高炮更是由於其強大的火力被大量投入到支援地面作戰的任務中。

  這種設計思路仍在延續。冷戰末期美國和瑞士就曾經研發過“阿達茨”反坦克/防空兩用導彈發射車。此外,美軍的M-SHORAD防空系統除了裝備30毫米鏈式機關炮、“毒刺”防空導彈外,還裝備有2枚AGM-114L雷達制導“長弓地獄火”反坦克導彈,不但能防空還能打坦克。

  塞爾維亞也推出了新一代“帕薩斯”-16彈炮合一的綜合防空系統,武器包括40毫米機關炮、“西北風”3和9K32M地空導彈,以及2T5“嬰兒”反坦克導彈。

  美國M-SHORAD防空系統。資料圖片

  發展趨勢

  趨勢一:型號融合,有衰落也有興盛

  裝備傳統高膛壓火炮的坦克殲擊車,目前正在走向衰落。

  這類車型作用單一,一切設計都圍繞這門火炮來設計,主要作戰目標也是敵方的主戰坦克,射程一般在2000米內。

  然而,現代戰場上能夠在較遠距離上摧毀坦克的武器實在太多,如反坦克導彈、無人機、巡飛彈、末敏彈等,完全沒有必要像過去那樣讓坦克殲擊車在預設陣地上伏擊敵方坦克。

  因此,專用的自行反坦克炮類坦克殲擊車未來將很難再發展,並將逐漸與目前正流行的輕型坦克相互融合,成為“小車扛大炮”的一種新構型。

  相反,隨着反坦克導彈技術蓬勃發展,自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仍將在未來火力支援車輛中佔據一席之地,並將兼具打擊裝甲目標、永固工事、低空飛行器等多用途作戰車輛。

  裝甲偵察車方面,也將淘汰高不成低不就的低膛壓火炮,轉而以高射速的機關炮、反坦克導彈為主要武器,並進一步強化偵察、觀瞄、通信等能力,回歸偵察任務,僅把武備作為自衛手段,退出火力支援車輛的行列。

  未來將得到大力發展的是近距離作戰用火力支援車。此類車輛會成為坦克裝甲車的“伴侶”和“搭檔”。

  隨着反坦克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裝甲部隊面臨的威脅日益加重,坦克雖然擁有強大的火力、防護和機動性,但也存在感知盲區大、側後防護弱、火力彈性差等問題。

  顯然,重型火力支援車由主戰坦克底盤發展而來,擁有良好裝甲防護力,又裝備多種速射武器和反坦克導彈,正好可以彌補坦克先天的不足。

  趨勢二:技術進步,新質武器融入系統

  作為一種複雜的地面兵器,火力支援車輛在火力、防護、機動、態勢感知等方面的發展得益於技術的不斷進步。

  在火力方面,除了傳統火炮、導彈等之外,還將融入巡飛彈等新質兵器。巡飛彈是無人機技術和智能彈藥技術的融合體,隨着人工智能、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巡飛彈已經成為現代戰場上無處不在的“精靈”,並成為專門針對坦克裝甲車輛等地面高價值目標的“新殺手”。

  目前,已經有新研製的火力支援車集成了巡飛彈,這將使打擊距離從視距內一躍到數十公里外,實現察打一體。

  在防護方面,火力支援車更有必要強化自身防護力。除了坦克底盤帶來的較好裝甲防護外,還將普遍增加主動防禦系統,通過精準發射攔截彈對來襲彈藥進行硬殺傷。同時,加裝遙控武器站也將成為其防禦近距離步兵反坦克手的有效手段。此外,頂部、側面、後部的防護格柵,也將成為其防護標配之一。

  在機動方面,履帶式和輪式機動方式將並行發展。前者應用在重視防護力的重型火力支援車輛上,後者應用於中輕型火力支援車輛上。

  在感知方面,小微型無人機將成為火力支援車輛的重要配置,使態勢感知力從平面變為立體,感知距離大幅提升,讓火力投送更加精準,也能夠提供更準確的周界威脅預警。

  趨勢三:迭代更新,無人戰車嶄露頭角

  在無人地面車輛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火力支援車輛無人化成為未來重要的技術發展特徵。

  相對於體型龐大的有人駕駛火力支援車輛,無人戰車具有更好的隱蔽性和良好的機動性,既能夠出其不意伏擊體型更大的坦克裝甲車輛,也能夠成為進攻作戰的先鋒或側衛。即使其被擊中損毀也不會造成人員傷亡,體現了更佳的性價比。

  目前,各國無人戰車正在興起,俄羅斯“天王星”、英國“黑騎士”、美國“魔爪”等無人戰鬥車輛,都在不同領域展現了實用價值。未來,搭載有機槍、機關炮、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等武器的無人戰車將更多投入戰鬥,代替有人駕駛戰車或者士兵執行高威脅環境下的作戰,成為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王笑夢)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3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