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科幻電影裏,我們常常會看到一種“指紋識別槍”,這種槍能夠根據指紋識別持槍人身份。現實中,國外一家槍械製造商利用生物識別技術,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支生物識別手槍。該手槍集成了電容式指紋識別和3D紅外面部識別技術,能夠從安全用槍的角度實現智能化人物識別,確定持槍人能否被批准開火。
手槍是一種小型火藥武器,短小輕便、易於隱藏,可提供個人防禦和近距離作戰能力。手槍雖然不是戰爭的“主角”,但它是軍隊不可或缺的裝備。對於指揮官和後勤人員來説,在緊急情況下進行自衛,手槍是必不可少的“掌中瑰寶”。
自手槍誕生以來,各國從未停止過對它的研發改進。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手槍走過漫長的進階之路。本文將帶您穿越歷史,了解手槍發展的前世今生。
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手槍在兵器界經久不衰,殺傷力不大又不可替代——
手槍的創新升級之路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部分型號手槍。梁耀曦 攝
手槍的創新升級,從一次次奇思妙想開始
愛因斯坦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那些前所未聞的成果,常常從不經意的奇思妙想開始。古代科學家就是通過對不同化學物質的試驗和聯想,發現了火藥這種具有破壞力的混合物,而火藥的發明改變了傳統的戰爭模式和武器。
14世紀,中國曾出現一種銅制手銃。射手單手持銃,另一隻手點燃引線,從銃口噴射鐵丸殺傷敵人,這可以看作是手槍的起源。同一時期,普魯士騎兵把點火槍挂在脖子上,一隻手胸前握槍,另一隻手拿點火繩引燃火藥進行射擊,這是歐洲最早出現的手槍雛形。15世紀,歐洲的手槍由點火槍改進為火繩槍,克服了點火槍射擊時需一手持槍一手點火的不便,實現了真正的單手射擊。
人類首款轉輪打火槍的發明,源於一道明亮的燧石火花。16世紀初,德國科學家約翰·吉夫斯想從根本上改變火繩槍的點火方式。有一次,在客人用燧石點煙時,閃出的火花瞬間激發了約翰·吉夫斯的靈感。“如果把鋼輪和燧石結合在一起,讓它們産生火花,不就可以替代火繩了嗎?”不久後,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支轉輪打火槍。火繩槍也正式被轉輪打火槍所取代。
黑火藥對火槍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但也有其局限性。因此,人們開始尋求更先進的火藥。一次試驗意外,讓瑞士化學家舍恩拜發明了無煙火藥。試驗中,舍恩拜碰倒了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液瓶,他用棉布圍裙擦拭濺到桌子上的溶液,隨即又用火將圍裙烤幹。沒想到,當圍裙靠近火爐時竟隨着一聲爆炸瞬間消失,連一點煙都沒有産生。驚訝過後,他回想了事件發生的全過程,成功發現了用於製造無煙火藥的新化合物“硝化纖維”。
隨着無煙火藥的發明,彈藥技術迎來革命性突破,彈匣手槍應運而生。過去手槍使用的是黑火藥,其燃燒速度較慢,射擊速度和射程受到很大限制。無煙火藥燃燒速度快、産生煙霧少,可大幅提高射擊速度和射程。彈匣手槍依託這一技術優勢,迅速嶄露頭角。
彈匣手槍使用彈匣裝填子彈。射手在射擊時,只需將預先裝滿子彈的彈匣插入手槍,便可快速連續射擊。當彈匣中的子彈用盡時,射手只需將空彈匣替換為新彈匣,便可繼續射擊。這種裝填方式大大減少了裝彈所需時間,極大提高了射擊效率。
此外,彈匣手槍採用了更先進的擊針擊發方式。火繩、火鐮等傳統手槍擊發方式容易受到環境影響,擊發不穩定。而採用擊針擊發方式可靠性高、對環境適應性強,射擊更加快速精準。
可以説,人類科技創新,常常是一次次思維革新的過程。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奇思妙想,往往能夠突破現有知識壁壘,在創新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手槍應用方式的形成和完善首先促使了作戰方式改變,繼而引發了軍事領域一系列變革,這種變革逐步擴大到社會多個領域,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進程産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的波蘭造VIS-Wz35式手槍。梁耀曦 攝
先進設計和可靠品質,奠定了現代手槍的地位
火槍的技術性能決定了戰場上的射擊目標不是個體,而是對敵方進行群射,並且是距離越近效果越好。17世紀,歐洲軍隊創新出線式戰術,士兵們排成橫隊輪流齊射,這種集群輪流射擊方式能夠充分發揮火槍的威力。但他們所使用的前裝式滑膛手槍,暴露出裝彈和射擊速度慢的弊端,難以滿足作戰需要。
左輪手槍的發明是現代手槍誕生的標誌。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很多國家陸軍列裝了後裝式左輪手槍。左輪手槍的特點是其槍管後部設有一個可旋轉的彈匣,裝有多發子彈。這種設計使得左輪手槍的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且射擊速度較快。
隨着半自動手槍的普及,左輪手槍的地位逐漸被取代。與左輪手槍相比,半自動手槍在射擊速度、裝彈容量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半自動手槍的衝擊下,左輪手槍已不再列裝軍隊,但仍有許多國家的警務人員喜歡這種簡單設計。
半自動手槍的後續發展,離不開槍械設計師約翰·勃朗寧的貢獻。他研發了世界上第一支採用伸縮式槍機的勃朗寧M1900手槍,該手槍將槍機和槍管護罩整合到手槍滑套中。當時,這種自由槍機原理一度成為手槍設計主流。之後,勃朗寧傾注心血研製的勃朗寧M1911手槍,同他的名字一樣享譽世界。勃朗寧一生研發了很多種類手槍,其中柯爾特M1911手槍、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等,都成為半自動手槍的經典之作,為後來的手槍設計奠定了基礎。
二戰時期,各國軍隊列裝的大多是本國研發製造的武器裝備,由於研發理念不同,製造工藝參差不齊,手槍質量也存在高低之分。彼時,蘇軍官兵使用的是沙皇時期M1895手槍,該槍有一個缺點——裝填子彈耗時費力,無法滿足戰場需要。為此,蘇軍迫切需要一款新式手槍取代老舊的M1895手槍。
蘇聯槍械設計師費奧多爾·托卡列夫在勃朗寧M1911手槍的設計上找到靈感,研發出TT-33手槍,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和槍管傾斜閉鎖,能夠保證手槍連續射擊時的穩定性;使用大威力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與蘇聯波波沙衝鋒槍通用,大幅降低生産成本;彈匣口部改為高強度鋼板材料,槍械穩定性顯著增加;弱化扳機簧和擊發阻鐵簧的簧力,手槍射擊精度有效提升;將保險桿與擊錘傳動桿用銷釘連接成一個整體,零件故障明顯減少。
這款性能可靠、易於生産、方便操作的手槍一經問世,便成為蘇聯軍官、坦克兵和飛行員的主要武器。後來,根據使用中暴露的問題,費奧多爾·托卡列夫又推出TT-33手槍的改進型。因性能出色,TT-33手槍被多國仿製。
先進設計和可靠品質,賦予手槍長壽基因,也奠定了手槍的地位。縱使時代在變,戰爭在變,武器在變,但手槍在戰爭中的地位作用始終沒變。一代代設計師秉承先進設計和可靠品質的造槍理念,不斷造就着手槍在世界槍械界新的傳奇。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的美國造柯爾特M1903式手槍。梁耀曦 攝
科技賦能,未來手槍發展呈現新趨勢
在槍械世界裏,手槍憑藉體積小、重量輕、便攜易用等特點,始終佔有一席之地,並且無法被替代。在特殊場合,手槍的作用是其他衝鋒槍、自動步槍所不具備的,它能更好地執行滲透、偷襲、暗殺等特種作戰任務。
隨着科技飛速發展,手槍與普通長槍的界限逐漸模糊,其戰鬥力也不亞於傳統長槍。在一系列高新技術助攻下,未來手槍發展呈現新趨勢:
輕量化。傳統金屬材料雖然具有較高強度和穩定性,但槍械重量較大,使用者攜帶和操作不便。而聚合物材料具有輕質、強度高、抗腐蝕、抗衝擊等優點。它的出現,為手槍製造帶來重大變革。
以奧地利格洛克手槍為例,槍托和部分內部構件使用了聚合物材料,具有出色的抗衝擊性和耐磨性,有效降低了整個槍械重量,可以在極端環境下保持良好性能。此外,該款聚合物手槍在設計上也進行了很多創新,使用較少零件,降低複雜程度,提高手槍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個性化。個性化定制手槍的理念,源於用戶對性能、外觀和配件等方面的更換和升級需求。為實現個性化定制,槍械製造商對手槍進行模塊化設計,用戶可以選擇不同的槍管、瞄準器、握把材料和顏色等,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
個性化定制手槍還可以針對特定用途進行優化,滿足用戶的多重需求。例如,射擊運動員可以定制具有更高精度和穩定性的手槍。而需要便攜防身的用戶,可選擇輕巧便捷的小型手槍。
智能化。智能手槍的設計理念是將高科技手段應用於槍械領域,以提高槍械的安全性和使用體驗。智能手槍通過將生物識別技術應用於手槍,基於人體生物特徵進行身份識別,可以確保只有合法持槍人才能使用手槍,防止手槍被盜或誤用。
安裝電子射擊輔助系統的智能手槍,可以通過傳感器、微處理器等設備,實時監測槍械的運動和目標位置,為使用者提供射擊建議。此外,智能手槍還可以與智能手機等設備連接,實現遠程控制、數據記錄和分析等功能。這些功能可以幫助持槍人更好地了解手槍的使用狀況,為射擊訓練和戰術應用提供支持。
當前,隨着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不斷演進,手槍的設計以及運用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在複雜環境中能夠完成快速出槍、精準射擊,正成為世界風行的手槍競技項目。在很多國家軍隊,接受此種訓練的,不僅是軍官群體,還有普通士兵,在緊急情況下進行精準射擊,成為軍人必須掌握的戰鬥技能。(石峰 謝潤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