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 08 14:45:53
來源:環球時報

西方對俄羅斯能源制裁到底坑了誰?

字體:

  英國油輪“馬林·羅安達”號1月26日被也門胡塞武裝的導彈擊中,這艘船裝有從俄羅斯運出的名為石腦油的石油産品,此事引發國際輿論譁然。自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至今已近兩年,美國、英國等七國集團(G7)國家和歐盟對俄制裁力度不斷加大,其中能源制裁是重點。然而,這些制裁措施卻長期“漏風”,尤其是牽頭實施制裁的美國等國也頻頻被爆出廣泛的規避行為,而對俄“致命一擊”帶來的反作用力更多地落在了美國的歐洲盟友們身上。近日,美國又突然宣布收緊液化天然氣出口,使很多從依賴俄羅斯能源轉為依賴美國能源的國家再度面臨風險,多國紛紛展開反思並對所謂“美國優先”的政策展示出更加謹慎的態度。

  當地時間2024年1月26日,“馬林·羅安達”號油輪在紅海遇襲後起火。(視覺中國)

  美歐多國仍與俄油保持複雜且緊密的關係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英等國持續加大對俄經濟制裁力度,不斷推進與俄羅斯在金融、商貿、人文等各領域的“全面切割”,特別是在能源貿易方面。隨着“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發生,以及對俄能源航運限制令、石油出口限價令等一系列制裁措施的實施,歐盟似乎已打消長期以來的顧慮,下定決心擺脫對俄羅斯油氣資源的依賴,從而補上對俄制裁的最大短板。

  從一些宏觀數據來看,美西方國家的對俄能源制裁似乎有些成效。國際能源署(IEA)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歐洲的天然氣需求下降7%(約350億立方米),降至199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同年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量為450億立方米,也降至自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的最低水平。英國下議院圖書館的報告顯示,去年1月,英國沒有直接從俄羅斯進口任何化石燃料。然而在2021年,英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的總價值還高達45億英鎊。根據天然氣出口國論壇(GECF)的報告,2023年前6個月中,俄羅斯在歐洲管道天然氣進口中所佔的份額已降至第三位,前兩位分別是挪威和阿爾及利亞,其中挪威所佔份額高達56%,俄羅斯僅為10%左右。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在進口和使用俄羅斯能源的問題上,美西方國家內部“遠非鐵板一塊”,用於補齊最大短板的“補丁”依然四處漏風。《福布斯》雜誌俄文版日前刊文稱,2023年是美西方國家對俄制裁的“失敗之年”。文章認為,雖然歐洲從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進口量持續下降,但2023年歐盟國家仍從俄羅斯進口了約135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與2022年的1400萬噸基本持平。其中,進口量前三名分別是西班牙的470萬噸、比利時的360萬噸和法國的330萬噸。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2月5日還報道稱,由於俄烏衝突,奧地利正成為重要的能源供應國,通過將俄羅斯天然氣間接出口到其他歐盟國家,奧地利20年來的能源出口量首次超過消耗量。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稱,歐洲部分因禁用俄羅斯管道天然氣所産生的缺口已經被液化天然氣進口所取代。

  在石油方面,通過經由第三國加工轉運、秘密提供設備等方式,美歐多國仍然與俄羅斯的石油保持着複雜而又緊密的關係。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月5日報道,目前仍有數百萬桶用俄油製成的燃料“鑽空子”被進口到英國,不少企業利用國際公認的“原産地規則”,即原油一旦在另一個國家被精煉加工過,就會被標記為原産於該國,從而以不違法且不違反制裁禁令的方式進口俄油産品。英國《獨立報》報道稱,去年,印度從俄羅斯的原油進口量增加了1倍多,並通過加工和轉售俄油獲取了鉅額利潤。歐盟從印度的石油進口量也升至“創紀錄水平”,27個歐盟國家中有20個通過印度購買俄油。

  而據俄新社報道,2022年率先宣布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的美國,也在去年10月和11月兩次進口俄油。美國能源信息署回應稱,美國煉油廠去年11月通過巴哈馬進口的約1萬桶俄羅斯石油,是在制裁生效前從俄羅斯出口至巴哈馬,並在巴哈馬與其他産地的石油進行了混合,最終運抵美國的。因此,這批石油並未違反美國的制裁規定。

  去年11月,美國《華盛頓郵報》以《俄羅斯的被禁石油流入五角大樓供應鏈》為題曝光了美國的秘密“洗油”鏈條。在制裁措施開始實施後,一家為美軍服務的希臘煉油廠迅速進行調整,稱它已停止接受違禁石油並找到其他貨源。然而,《華盛頓郵報》對航運和貿易數據進行檢查後發現,來自俄羅斯的石油産品會從俄在黑海的塔曼、新羅西斯克、圖阿普謝等港口發貨,繞道數百英里,經由博斯普魯斯海峽運往土耳其的一個石油儲存設施,隨後再被送往希臘的煉油廠。此時,由於該石油已多次易手,其俄羅斯印記已被掩蓋。在希臘,這些石油會被精煉並混合不同産地的石油産品,最終部分供應給美國軍方。

  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報道,美西方2022年12月開始對俄羅斯原油實行每桶60美元的上限,但廣泛的規避行為和巨大的漏洞使俄羅斯仍然可以通過石油出口賺取數十億美元,目前俄油的實際售價也一直高於價格上限。除了秘密購入俄油,美國《財富》雜誌網站還披露,在西方國家發起制裁後,斯倫貝謝等美國主要油田服務提供商仍向俄羅斯提供了超過5500件相關設備,總價值超過2億美元。

  美英成為“對俄制裁中的最大贏家”

  如今,美西方對俄制裁短板尚未補齊,對俄“致命一擊”所帶來的反作用力則更多地落在了歐盟身上。為實現與俄能源脫鉤,歐洲多國一方面持續壓縮本國油氣市場的消費需求,同步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使用,另一方面則加速調整天然氣進口結構,把對能源的依賴交付給了美國等所謂的“可靠盟友”。

  德國持續推動液化天然氣在歐洲內部的管道化輸送,將來自美國和卡塔爾的液化天然氣輸送至捷克和奧地利。而意大利則希望成為歐洲的天然氣樞紐,其天然氣進口路線不僅有連通阿爾及利亞的TransMed管道,還有連通阿塞拜疆的跨亞得裏亞海管道(TAP);此外,意大利還與利比亞共同投資開發了兩個海上天然氣田,預計於2027年開始交付天然氣。目前,在歐盟國家中,雖然仍有匈牙利更願意通過“土耳其溪”天然氣管道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但是匈牙利也有意大利的天然氣作為替代方案。

  弗蘭克是德國一家化工企業的工程師,他對《環球時報》記者&&:“德國眾多化工企業幾十年來經歷風風雨雨,但從沒遇到過像現在這樣的挫折。”他&&,由於俄羅斯天然氣以前是德國化肥和化學品製造的關鍵原材料,所以這種廉價天然氣的獲取路徑被切斷後,德國化工生産商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就連化工巨頭巴斯夫的稅前利潤都從2022年的69億歐元降至去年的38億歐元,幾乎直接砍半。

  德國財政部長曾&&:“我們不再具有競爭力,變得更窮了,因為我們沒有經濟增長。”目前,德國工業、建築業、服務業和農業也普遍存在悲觀情緒。對此,歐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奧連琴科分析稱,德國經濟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對俄制裁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停止從俄進口能源。他説,在燃料成本飆升的背景下,許多德國化工企業開始將生産轉移到其他能源成本較低的國家,比如美國。德國政府為節省預算取消對農民的燃料補貼,引發全國農民大規模罷工。因為農民必須以市場價格購買燃料,從而導致企業不得不將成本轉移給消費者,結果企業競爭力下降甚至破産。

  據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報道,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2022年2月起,歐盟進口天然氣的月平均支出快速增長,其中管道天然氣支出從36億歐元增至75億歐元,液化天然氣支出從36億歐元增加到77億歐元。在此期間,歐盟因拒絕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已多支付1850億歐元,而美國和英國分別從中賺取了530億歐元和270億歐元,成了“對俄制裁中的最大贏家”。在石油方面,報道稱,自2022年夏季以來,歐盟為替代俄油而産生的損失可能已達到3000億歐元。在此期間,美國和中東産油國對歐盟的石油出口額分別高達1200億歐元和1000億歐元。

  日本2023年版能源白皮書提出,隨着對俄經濟制裁長期化,全球將持續圍繞液化天然氣展開“爭奪戰”,到2025年或愈發“吃緊”。俄羅斯是繼美國、卡塔爾和澳大利亞之後的全球第四大液化天然氣生産國,其目標是到2030年將産量增加兩倍,達到約1億噸,從而將其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從目前的8%增加到20%左右。據德國《柏林報》報道,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制裁俄羅斯北極液化天然氣2項目等方式,從根本上削弱俄羅斯在全球天然氣市場的存在。由於制裁,目前外國股東已暫停參與俄羅斯北極液化天然氣2項目,放棄為俄羅斯新液化天然氣工廠融資和承購合同的責任。

  西方對俄能源制裁背後的“美國優先”

  雖然付出了高昂的能源進口替代成本,歐盟並沒有換來對自身能源安全的保證。“歐洲正在用一種能源風險換取另一種能源風險”,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2月4日稱,長期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歐洲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找到了替代品,即美國的天然氣。但報道認為,歐洲的這種替代意味着其能源安全仍取決於無法控制的因素,比如很容易受到大西洋颶風季節或華盛頓政治游戲影響。

  以德國為例,隨着俄烏衝突和對俄制裁的持續,美國對於德國的液化天然氣供應來説極其重要。2023年,美國首次成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根據德國能源與水工業協會的數據,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月25日期間,德國從美國購買了絕大多數液化天然氣,佔比高達83%。然而近期美國突然宣布暫停液化天然氣新出口項目審批,讓歐洲切實感覺到美國這個盟友似乎並不那麼可靠。“拜登的重大氣候政策變化讓德國感到緊張。”德國《焦點》周刊這樣寫道。德國《時代周報》甚至直言:“拜登正在冷落歐洲。”

  目前,歐洲化工企業支付的天然氣價格幾乎是美國買家的三四倍。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曾公開指責液化天然氣出口商利用俄烏衝突推動“美國的經濟主導地位和歐洲的衰弱”。去年,西歐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數量甚至超過了其他8個最大供應商的總和。諮詢公司埃森哲天然氣部門總經理奧根·科斯&&:“歐洲有可能變得依賴單一供應商,並最終受制於他們設定的價格。”

  除歐洲外,日本也受到美國收緊液化天然氣出口的影響。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在2022年內達到7200萬噸,居全球首位。日本一直在增加來自美國的液化天然氣採購量,2022年達413萬噸,較5年前增加了4倍多。不過數據顯示,日本採購美國液化天然氣運輸天數平均約為30天,是從卡塔爾或澳大利亞進口運輸天數的近2倍。報道稱,日本能否將美國液化天然氣作為穩定的重點採購對象“仍成問題”。彭博社日文網站稱,日本恐將在推進能源安全計劃和協調與西方國家關係之間左右為難。

  “美國優先”,德國《先鋒》雜誌網站這樣形容西方對俄能源制裁。有德國民眾對《環球時報》記者&&,美西方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執行“美國優先”政策,而歐盟一些國家一直追求所謂“西方團結”,並沒有意識到歐盟各國利益正遭受損害。現在,一些歐洲國家不得不爭取例外,比如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等都希望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歐盟內部對美英等國近期的一系列行動越來越保持距離”。 

【糾錯】 【責任編輯:高強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3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