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美俄等國圍繞北極的角逐愈演愈烈,針對這片極寒之地的軍事活動明顯增多——
北極地區大國博弈不斷升溫
航行在北冰洋的俄羅斯22220型“北極”號核動力破冰船。
美軍士兵在阿拉斯加參加演習。
美國單方面提出擴大北極領土的主張;俄羅斯軍隊新組建一個“混合航空軍團”保護北極航道安全;芬蘭空軍宣布將把首批採購的F-35戰機部署至北極圈內……去年12月以來,美俄等國圍繞北極的角逐愈演愈烈,針對這片極寒之地的軍事活動明顯增多。這些現象表明,隨着戰略價值日益凸顯,北極正加速從世界的邊緣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
戰略價值愈發凸顯
北極的大陸和島嶼面積約800萬平方公里,有關大陸和島嶼的領土主權分別屬於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美國8個國家。近年來,隨着全球氣候變暖,在北極開闢航道、開採能源和部署軍力變得更加便利,這一地區的戰略價值因此愈發凸顯。
從軍事角度看,北極地處亞、歐、北美三大洲的結合部,穿越北極是美俄戰機、導彈、核潛艇攻擊對方的最短路徑。北冰洋常年覆蓋的冰層,也為戰略核潛艇提供了良好的天然隱蔽。以俄羅斯軍隊目前裝備的“布拉瓦”海基洲際彈道導彈為例,該型導彈射程超過8000公里,如果從北極地區發射可以打擊北半球所有目標。近年來,北極地區氣溫不斷升高,更是給周邊國家在此實施軍事行動、加強常態化軍事存在提供了更多可能。
從經濟角度觀察,北極航道是連接亞歐美的最短航線,可以大大節省海運貿易成本。據估算,相比途經蘇伊士運河,北極航道可使亞歐海運貿易的路程縮短40%。受氣候變化影響,北極航道近年來的可通航時間逐漸延長。與傳統航道相比,北極航道還具備航路寬闊、對通航船舶體積沒有限制等優勢。最近,紅海局勢日趨緊張導致航運受阻,全球貿易大國紛紛將更多目光投向北極航道。
除了軍事和航運上的優勢,北極地區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北極地區蘊藏着全球13%的石油、30%的天然氣、25%的煤炭以及大量稀有礦産。去年12月,美國單方面宣布在北冰洋等區域延伸大陸架的主張。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此舉主要是垂涎相關區域的豐富礦藏,尤其是製造電池用的鋰和製造太陽能電池需要的碲等。近年來,俄羅斯、加拿大、丹麥等國家也曾對北極地區大陸架提出主權要求,並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相關材料。然而,由於各方矛盾重重導致爭吵不斷。
軍事競爭日益加劇
冷戰時期,北極曾是美蘇軍事對抗的前沿之一。冷戰結束後,北極一度淡出美國的戰略視野。最近幾年,特別是俄烏衝突發生後,美俄兩國不斷加強在北極的軍事存在,軍事演習和針鋒相對的海空對峙不斷上演,雙方的軍事競爭日益加劇。
不久前,美國與芬蘭、瑞典、丹麥簽署防務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這3個環北極國家將向美國開放多達35處軍事設施。更早時候,美國還與挪威、冰島簽署了類似協議。這些協議將使美軍可以更為便捷地前出北極地區。需要重點關注的是,最新簽署的美芬防務合作協議並未對核武器作出任何限制,這給北極地區未來可能出現的核對抗埋下了伏筆。不斷加強軍事部署的同時,美國還在北極頻繁舉行軍事演習。“寒冷反應”“北風”“北極邊緣”……這些演習或單獨進行,或與盟友聯合實施,可謂種類繁多。去年,美國與十幾個國家在北極圈附近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北極挑戰-2023”聯合軍演。
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北極地區的包抄合圍,俄羅斯也針鋒相對地作出回應。從重建列寧格勒軍區抵禦來自芬蘭、愛沙尼亞方向的威脅,到組建“混合航空軍團”和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保護俄在北極附近的國家利益;從定期在高緯度地區舉行軍演和威懾性巡邏,到重新開放蘇聯時期修建的北極軍事基地和機場……俄羅斯以多種手段維持其在北極圈的軍事威懾力,遏制北約的戰略擠壓。
值得注意的是,英法等國也在加速推進北極戰略。為進一步加強在北極的行動能力,英軍去年進駐挪威極北地區的一處軍事基地。域外大國的加入,無疑將使北極地區的軍事競爭局面更加複雜。
安全形勢更趨嚴峻
俄羅斯約五分之一的領土在北極圈內,是地理意義上最大的北極國家,自然也是北極地區事務不可或缺的參與方。為加強溝通、協調立場,俄羅斯曾與美歐建立了一系列北極合作機制,內容涉及安全管控等諸多領域。然而,由於美國執迷所謂“大國競爭”,對俄羅斯極限施壓,這些曾為處理北極事務、確保地區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合作機制目前已陷入“冰封雪藏”的狀態。
2014年,克裏米亞危機發生後,北極國家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會晤機制終止,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管控北極安全的重要對話&&不復存在。2022年,除俄羅斯外的7個成員國,即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美國宣布暫停參與北極理事會的活動,導致這一北極地區最重要的合作機制名存實亡。作為回應,俄羅斯2023年宣布退出巴倫支海歐洲—北極圈理事會。當前,北極國際合作體系的震蕩已蔓延至氣候、科考等專業領域,多數北約成員國已暫停或大幅限制同俄羅斯的數據共享和學術交流。這種“冰冷氣氛”,給全球氣候研究、環保和經貿合作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也阻礙着北極軍事溝通機制的恢復。
俄烏衝突的爆發改變了歐洲的安全格局,美國則趁機將“陣營對抗”這一套複製到北極地區。在美國看來,北極是其遏制俄羅斯的“新堡壘”,也是推行其“大國競爭”戰略的“新疆域”。目前,美國正通過強化夥伴關係、調整軍力部署等手段,在北極地區構築圍堵俄羅斯的“小圈子”。這將導致北極地區的大國博弈陷入互相加碼的惡性循環。
當前,芬蘭已正式加入北約,一旦瑞典也完成入約程序,8個環北極國家將呈現“北約7國與俄對峙”的局面,屆時俄羅斯不得不面對北約從北歐、中歐以及南歐等多個方向構築的環形包圍,安全環境將更加險峻。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的反制措施也會變得更加強硬。可以預見,未來北極地區軍事對抗的強度,乃至發生衝突的風險都會大幅提升。(李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