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一架B-1B戰略轟炸機4日在降落時墜毀。五角大樓沒有公布這次事故的具體原因,不過關於美軍轟炸機部隊的現狀已引起了外界的熱烈討論。近年來,雖然美國轟炸機頻繁在全球熱點地區實施戰略威懾,但在這些行動的背後,卻是美軍空基威懾力量難以掩飾的持續衰弱。
B-1B:高頻出擊,“帶病上崗”
美國“大眾機械”網站6日稱,1架從美國南達科他州埃爾斯沃斯空軍基地起飛的B-1B戰略轟炸機意外墜毀,機上4名機組人員全部彈射逃生。報道稱,“這起神秘墜毀事件的第一張現場照片顯示,失事轟炸機腹部朝下,趴在機場跑道旁邊”。美國空軍&&,將成立官方調查組對事故原因進行調查。
報道稱,B-1B是當前美國空軍唯一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的轟炸機,現役45架。它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服役,累計生産了100架。按照美國空軍最初的設想,B-1B憑藉低空高速突防能力執行核打擊任務,是B-2隱形轟炸機公開前對蘇聯的主要空中威懾&&。冷戰結束後,隨着現代防空系統的發展,“穿透危險空域時,速度遠沒有隱形更重要”。在此背景下,B-1B取消了核打擊任務,成為一種常規作戰&&。
2021年進駐挪威,威懾俄羅斯的B-1B轟炸機
但這反而成為B-1B服役歷史上的高光時刻,憑藉龐大的載彈量和長途奔襲能力,它頻繁執行跨洲精確轟炸任務。根據美軍的統計,在1999年空襲南聯盟期間,6架B-1B轟炸機只佔北約空軍總出動架次的2%,卻扔下了20%的彈藥。在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動”期間,B-1B飛行了約2%的架次,投擲了40%以上的精確彈藥。B-1B在反恐戰爭期間執行了1.2萬次作戰任務,這樣的高頻次出擊使其機體結構嚴重老化,美國空軍甚至禁止機組人員日常訓練時進行低空飛行,以盡量節省機體剩餘壽命。
美國空軍在缺乏後繼機型的情況下,堅持將B-1B作為應對中俄的核心武器。2021年,4架B-1B首次在挪威降落,執行對俄威懾任務;美國空軍還設想由B-1B挂載大量LRASM遠程反艦導彈“摧毀橫渡台灣海峽的解放軍海軍艦隊”。但B-1B被迫“帶病上崗”的直接結果就是它面臨着從油箱到彈射座椅的各種安全問題。近年來B-1B的出動率一直在美國空軍各機型中墊底,2019年的調查顯示,當時在役的62架B-1B中能立即執行任務的只有不到10架。2021年美空軍停飛了所有B-1B,以調查燃料系統問題。去年12月20日,一架B-1B轟炸機同樣因為故障而緊急迫降日本。但按照美國空軍的計劃,它還需要繼續服役到2032年以後。
B-52:“修修補補”服役100年?
與B-1B相比,在全球新聞上頻繁亮相的美國空中威懾&&是B-52戰略轟炸機。這種設計於20世紀50年代的戰略轟炸機可以攜帶包括核彈頭在內的多達7萬磅各種武器,在沒有空中加油的情況下,仍能飛行約為8800英里。按照五角大樓的規劃,B-52將進行全新升級,以繼續服役到21世紀60年代。
美國《星條旗報》1月1日稱,美國空軍耗費486億美元的B-52現代化計劃可能面臨風險,因為難以保證這些轟炸機的備件來源。報道稱,B-52轟炸機於1955年服役,累計建造了744架,如今美國空軍仍擁有76架B-52H,最後一架建於1962年。五角大樓去年確定對B-52進行升級,將其使用壽命延長至2060年。該計劃將配備新型F130發動機、升級的航空電子設備、雷達和現代化的武器彈艙,經過升級後的型號被稱為B-52J。
美國空軍保留B-52的主要原因,是它相對低廉的運營成本和強大的挂載能力。B-52原先規劃攜帶美國空軍研製的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但該項目因為接連試射失敗而被取消,B-52下一步將改為挂載高超音速攻擊巡航導彈(HACM)進行測試。這種採用超燃衝壓發動機的空射巡航導彈射程約為1000英里,很難攔截。
但美國空軍監察長羅伯特·斯托奇去年11月提交的審計報告顯示,“最新發現的供應鏈挑戰可能會影響空軍保持B-52飛行的努力。”《星條旗報》舉例稱,目前B-52H仍在使用20世紀60年代的AN/APG-166機械掃描雷達,但由於原先的零件供應商已經倒閉或停産,該雷達預計在2030年就無法繼續使用。為此新升級的B-52J將換裝“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使用的AN/APG-79有源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但這類現代化改造並不多,B-52J的機身和大多數零件仍來自20世紀60年代的原始製造方案。美軍審計報告發現,由於年代久遠,這種轟炸機已經越來越難以找到備件來源,美國空軍如今只能依賴“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從現有B-52的機體上拆零件,保證部分飛機能夠起飛,但這種做法只會導致可執行任務的飛機數量持續減少。美國空軍擔心,缺乏備件供應來源的B-52J恐怕難以堅持服役到2060年。
B-2:維護費用昂貴
在美國空軍戰略轟炸機的“三巨頭”中,B-2隱形轟炸機被看作是美國空基核打擊力量的絕對中堅,它的行蹤通常高度保密,其海外部署計劃往往被外界視為美軍攻擊矛頭的指向。然而B-2轟炸機卻出乎外界意料地將提前退役。
美國《防務新聞》稱,美國空軍最初設想採購多達132架B-2隱形轟炸機,但由於該項目的耗費實在太高,冷戰結束後B-2的採購數量被削減到僅剩21架。憑藉出色的外形設計,B-2轟炸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僅相當於一隻飛鳥,普通雷達難尋蹤跡,因此它號稱“能突破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的防空網絡”。但為此該機也付出了諸多代價——單機價格高達24億美元,而且機身的隱形塗料需要在特殊恒溫恒濕環境下保養,平均每飛行1小時,就要在地面進行47小時維護,美國空軍每年都要為此花費近10億美元。
隨着服役時間的延長,B-2的隱形技術已經不再那麼先進,突破中俄新一代防空系統的難度越來越大。而且它的內部彈艙容積有限,無法攜帶美軍研製中的高超音速導彈,威懾能力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是,B-2的零件供應也伴隨着美國工業的衰退而出現問題。《防務新聞》稱,B-2機隊越來越多地遇到零件短缺情況。由於相關零件供應商大多已經停産,在原有生産線已關閉的情況下,關鍵零件必鬚根據原始圖紙重新製造,不僅價格高,還十分耗時。2021年美國空軍甚至被迫招標,尋求能“逆向仿製”B-2零件的廠商。
受多種因素影響,B-2近年來事故頻發。2008年,一架B-2轟炸機因飛控系統發出錯誤指令,在關島基地失控墜毀。2021年9月,一架B-2轟炸機在降落時重重摔在跑道上,被送廠大修。2022年12月,一架B-2在密蘇裏州基地緊急降落時受損,美國空軍宣布整個B-2機隊停飛,進行5個月的調查。根據美軍的規劃,維護困難且實際威懾能力明顯下降的B-2隱形轟炸機將於21世紀30年代初開始退役。
接任者B-21進度拖延成本超標
美國空軍2023年宣布,從21世紀30年代開始,美國空基核威懾力量將由現代化升級後的B-52J與新研製的B-21隱形轟炸機組成。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稱,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研製的B-21“突襲者”隱形轟炸機“將真正改變美國軍方的游戲規則”。
根據美軍公布的少量信息,B-21的外形輪廓、載彈量、作戰半徑等指標都小於B-2,但在隱形能力方面結合了當前的最新技術,將在B-2的基礎上更上一層。它的主要作戰模式之一是“臨空打擊”,也就是借助先進的隱形特性,飛到對手目標上空投擲炸彈。相比當前流行的發射防區外導彈,這種模式可以大幅降低打擊成本,滿足未來大國衝突對於大規模空中行動的成本限制。
但B-21項目進展並非沒有問題。印度《歐亞時報》稱,澳大利亞曾考慮引進B-21以提高遠程打擊能力“應對中國威脅”,但最終取消了該計劃。澳方做此決定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價格過高。澳大利亞空軍預計引進12架B-21和建造配套設施的總採購成本將高達250億-280億美元,而澳大利亞年度國防預算總額才約330億美元。此外,美國也不願向澳大利亞提供這种先進轟炸機,以防止機密外泄。報道稱,由於無法對盟友出口,B-21的總産量可能只有美國空軍預訂的100架甚至更少,因此無法分攤其昂貴的研發成本,反過來又推高了B-21的單價。
此外B-21的研製進度已經數次拖延。美國航空專家馬克·岡辛格&&,五角大樓計劃在2033年擁有133架轟炸機,其規模比美國空軍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小。考慮到近年美軍新武器研製時普遍出現的進度延誤,如果B-21無法按時服役,將嚴重影響美國空軍的威懾能力。《防務新聞》提到,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和美國空軍擔心通貨膨脹、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問題將影響B-21的如期交付。“事情可能會發生變化,美國空軍需要保留部分B-1B和B-2等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