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1/ 04 08:55:23
來源:環球時報

再次成為軍事強國?德國軍改引關注

字體:

  2022年俄烏衝突的爆發,讓德國國防以及外交政策開始轉型,而2023年10月巴以衝突的出現,讓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德國國內關注的焦點。近兩年來,長期秉持“和平主義”“軍事克制”的德國不斷加強軍事建設,先是在2023年6月發布了該國二戰後首份《國家安全戰略》,5個月後又發布該國12年來的首份防務指導方針。德國還提出了國家在防務領域的新角色——歐洲威懾和集體防禦的支柱。德國是否會再次成為軍事強國?這一問題吸引很多媒體探討,也引發不少擔憂。

  “北約在歐洲的中心樞紐”

  在德國下薩克森州尼恩堡的一處軍事基地,戴着頭盔、穿着防彈背心的麥斯特,正在用G36突擊步槍練習射擊。這種槍是德國聯邦國防軍所配備槍支的一種。“集中精神!”麥斯特的教官梅斯曼這樣對她説。梅斯曼曾是一名坦克指揮官,現在是預備役中士,同時也是一名電吉他教師。他站在麥斯特的背後,糾正後者的姿勢:“別這麼扭來扭去! 大拇指離閉鎖塊遠點!”

  現年34歲的麥斯特在下薩克森州一家科技公司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她是社民黨的成員。據《紐約時報》報道,此前,麥斯特最接近用步槍射擊的一次經歷是在嘉年華射擊場,而現在,隨着鄰近射擊區槍聲響起,麥斯特扣動了扳機,靶子後的沙堆上灰塵四起,四枚子彈殼落在麥斯特腳邊的礫石上。

  和麥斯特一樣,很多此前沒有任何軍事經驗的當地民眾都作為預備役士兵在這個軍事基地接受射擊訓練,以在將來“保衛國土”,而俄烏衝突的爆發讓他們對訓練更加認真。德國總理朔爾茨&&,此次衝突標誌着“時代轉折”,即對歐洲以及德國來説,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在此之後,德國在軍事改革方面不斷加速,並在近期確定了自己的目標——成為歐洲威懾和集體防禦的支柱。

  2023年6月16日,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德國總理朔爾茨(右)在Jagel空軍基地參觀“空中衛士2023”演習期間,與飛行員一起登上戰鬥機的駕駛艙。(視覺中國)

  路透社等媒體稱,2023年11月9日,德國防長皮斯托裏烏斯發布該國新版防務指導方針。這份文件是2011年德國取消義務兵役制以來發布的首份防務指導方針,詳細説明了“時代轉折”對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意義。皮斯托裏烏斯稱,政府將加強軍事力量建設、加快改革軍隊的官僚作風,對軍隊當前行動遲緩的裝備採購與建設計劃進行提速,而這些行動的目的就是要讓德國成為“歐洲威懾和集體防禦的支柱”。

  德國要為戰爭做好準備、要在歐洲防務中發揮領導作用,這是皮斯托裏烏斯近期表態的核心信息。這位德國高官&&,向立陶宛永久部署一個戰鬥旅的計劃,是德國正在逐步扮演其新角色的證明。德國外交政策網評論稱,自2014年將重點轉向“國家和聯盟防禦”以來,柏林越來越多地在北約框架內武裝自己,但是在近期發布的防務指導方針中,德國以一種新的自信對待歐美盟友:它宣布了“領導意願”,認為自己具有“領導責任”。據彭博社等媒體報道,在皮斯托裏烏斯發布德國新版防務指導方針的第二天,該國總理朔爾茨在安全政策方面對柏林的新定位是“北約在歐洲的中心樞紐”。

  取消義務兵役制是一個錯誤?

  俄烏衝突爆發後,德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發生重大改變,於2022年設立了1000億歐元的聯邦國防軍特別基金,用於購買先進武器。德國還承諾從2024年起達到北約的目標,即國防支出至少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2%。朔爾茨近期&&,將在本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保持這一水準。

  2023年6月,德國發布了首份《國家安全戰略》。此前,德國雖然在安全政策方面發布過一些指導性文件和聲明,但卻缺乏一個全面的、正式的國家安全戰略。這一戰略的發布標誌着德國對自身安全政策的全面評估和重塑。德國外交部在介紹該戰略時稱,它採用了一種“綜合安全觀”,將安全視為涵蓋所有政策領域的一部分,而不僅僅局限於軍事和外交領域。該戰略強調德國安全的三大支柱:強大的國防,包括增加軍費開支並增強威懾力量;韌性,專注於維護德國及其盟國的價值觀和法治;可持續性,解決氣候變化的影響和保護自然資源的需要。

  除了在方針和戰略方面進行規劃外,德國在軍事改革方面也採取了很多具體措施。據德國電視一台報道,皮斯托裏烏斯此前宣布將解散國防部的3個下屬部門,超過1000個職位將進行內部重組,這是德國聯邦國防軍自2012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革。徵兵制也可能成為德國軍事改革的項目之一。“德國之聲”報道稱,皮斯托裏烏斯已經收到65項關於徵兵和改革士兵培訓方法的具體建議,“當時(2011年)取消義務兵役制是有原因的,但(現在)回想起來,這是一個錯誤”。

  德國還計劃與多個北約國家共同採購防空系統,以保護盟國領土免受導彈攻擊。這一計劃被稱為“歐洲天空之盾倡議”。此外,德國正在深化與其歐洲夥伴特別是法國的防務合作,包括下一代武器系統的聯合開發項目。德國還向歐洲飛機製造巨頭空中客車公司投入大量資金,以進一步合作開發“颱風”戰機。朔爾茨近期在接受德媒採訪時説,希望在5年內開發導彈防禦系統,“政府正在與各種系統的製造商商談,為具體決定做好準備”。

  對於德國軍事政策的改變,歐洲新聞網此前評論稱,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正在轉變數十年來的安全觀念,考慮到德國發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戰略長期以來一直是德國的禁忌話題。有學者&&,德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發布,表明其“和平主義”和“軍事克制”理念的深刻調整,也意味着德國政府奉行積極有為的國家安全政策有了更為系統的戰略理論指導。還有觀點認為,德國調整和升級國防政策,可能是為了擺脫所謂的“二戰陰影”,試圖在軍事上恢復成為“正常國家”。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歐洲學會德國分會副會長孫恪勤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德國是一個有着軍事傳統的國家,所以其軍事力量一旦崛起,會對歐洲以及世界産生很大影響,並引發多個問題,包括德國的外交以及安全政策還能不能像現在這麼克制。德國軍事力量的崛起也會改變歐洲安全結構的平衡。此外,德國新發布的防務指導方針顯示,它要介入世界秩序,“所以德國軍事力量的崛起對世界安全與和平的影響,我個人認為值得特別關注”。

  “我們需要一個和平、放鬆和理解的轉折點”,德國《巴登日報》評論説,德國防長提出了聯邦國防軍“為戰爭做好準備”的要求,而這只能通過空前的軍備採購來實現,比如購買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核動力轟炸機作為威懾手段。這種以戰爭為導向的政策已經被歷史證明是災難性的、破壞性的。

  面臨幾個問題

  要成為“歐洲威懾和集體防禦的支柱”,德國的實力如何?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德國大幅縮減了軍事力量。據“德國之聲”等媒體報道,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當時的西德武裝部隊聯邦國防軍有近50萬人,而東德的國家人民軍在1989年年底仍有大約16.8萬人。根據兩德統一後達成的國際協議,德國聯邦國防軍的規模當時不得不削減到37萬人。2011年,德國取消義務兵役制,聯邦國防軍由全職士兵、兼職士兵和志願兵組成。2023年10月底,德國聯邦國防軍&&,其軍人總數為18.1萬左右,這距離德國軍方希望在2025年將軍隊人數提升到20.3萬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德國統計網站Statista去年5月發布的信息顯示,據追蹤145個國家國防信息的網站“全球火力”統計,德國在世界最強陸軍排名中僅位列第25位。孫恪勤&&,歐洲現在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應該是英國和法國,它們在部隊人數、海外介入能力、武器裝備等方面的優勢,德國現在還不能與之匹敵。不過,德新社此前援引波恩國際衝突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稱,德國聯邦國防軍在裝備和作戰準備方面,與英法兩國的武裝部隊實力大致相當。

  孫恪勤對《環球時報》記者&&,德國要成為“歐洲威懾和集體防禦的支柱”,面臨幾個問題:第一是其國防軍人數需要大幅增加,職業軍人要改成義務兵,這會遇到很多法律問題以及軍費問題。如果德國向軍隊投入大量資金,勢必會影響國民開支的其他方面;第二,德國和平主義盛行,要讓民眾把防務放到和平主義前面,也不容易;第三,德國在一些重型武器上受到嚴格限制,不能擁有航空母艦等,更不用説核武器了;第四,雖然德國是歐洲生産能力最強的國家,但是它主要生産的還是民用産品。如果大幅增加國防生産投入,會對德國的整個外貿結構會産生較大影響,而現在德國還需要靠出口民用産品來賺取外匯;第五,當德國軍事力量增強到一定程度引發其他歐洲國家擔憂時,這些國家也不會支持柏林的行動。

  德國防長此前在《每日鏡報》上發文稱,在國防改革方面,不僅需要改變聯邦國防軍的心態,也需要改變政界和普通民眾的心態。據《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觀察,俄烏衝突爆發後,支持德國增強軍事力量的民眾增加了很多,而新一輪巴以衝突的爆發,讓更多人開始關心國家安全。不過,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報道稱,德國科爾伯基金會近期對該國民眾進行的調查顯示,大多數(71%)德國人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在歐洲扮演軍事領導角色。調查顯示,大多數德國人反對更加軍事化的外交政策,支持通過外交努力尋求和平解決國際衝突的辦法。超過3/4的受訪者&&,德國的國際交往應該通過外交方式進行,只有12%的人&&支持德國軍隊參與外國衝突。調查還顯示,57%的德國人認為,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德國的國際影響力實際上有所減弱。

  許多德國民眾對皮斯托裏烏斯“要為戰爭做好準備”的言論感到吃驚。柏林退休工程師沃夫岡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德國人對軍隊的看法很矛盾,尤其是二戰後,德國人批判性地審視聯邦國防軍。沃夫岡説,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西德出現了許多和平抗議,社會上很大一部分人希望裁軍。

  1990年在柏林墻倒塌、兩德統一後,許多人甚至問德國是否還需要軍隊。1999年,德國聯邦議院(議會下院)派遣士兵參加科索沃戰爭,2001年德國聯邦國防軍前往阿富汗執行任務,這些都引發爭議。俄烏衝突已經改變了很多人的觀念,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不希望德國參與戰爭。

  資金問題也是阻礙德國發展軍事力量的一大因素。據彭博社報道,德國目前財政緊張。根據德國“債務制動”的相關規定,公共債務被限制在GDP的60%以內。觀察人士&&,如果大幅增加國防預算,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的資金將被大幅削減。

  《紐約時報》還&&,德國擴大軍隊規模,一直受到機構官僚主義的影響。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官僚主義普遍減緩了德國聯邦國防軍新武器的採購。在朔爾茨政府調整軍事政策之前,德國軍隊中任何希望在單筆訂單上花費超過1000歐元的人,都必須通過一個單獨的民用採購辦公室申請,而這些申請可能會拖延數年。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23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