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 09 11:44:49
來源:解放軍報

“風光無限”背後有“煩惱”:在“糾結”中繼續發展的鑽地彈

字體:

    原標題:鑽地彈:在“糾結”中繼續發展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5月2日,美國空軍在某社交媒體上公開了GBU-57鑽地彈的照片,很快又將相關照片刪除。此舉引起外界關注。

    武器裝備中,鑽地彈是一種“神秘的存在”,其真實作戰參數通常被有關國家捂得嚴嚴實實。只是從一些偶爾見諸媒體的新聞裏,人們才能知道相關工作一直在推進。

    2019年,以色列拉斐爾公司在一次航空展上展出了可鑽地的Rocks超聲速空地導彈。2021年,美國空軍一架F-15E“攻擊鷹”戰鬥機發射了一枚GBU-72鑽地彈。2022年,以色列埃爾比特系統公司推出一款增程制導組件,能將多種空投彈藥改裝為遠程精確制導鑽地彈藥。這些消息,都在當時引起不小反響。

    為什麼鑽地彈如此“神秘”?它有何不同凡響之處?今後會朝哪個方向發展?請看本期“兵器廣角”解讀。

    近期,互聯網上一首兒歌《花園種花》陡然走紅。該歌“自帶魔性”,很快被不同職業的人演繹出了不同版本。其中,有一些軍事愛好者,將鑽地彈內容賦予其中。

    跟風歸跟風,綜觀鑽地彈的功用與發展,還真有一些“挖呀挖呀挖”的架勢。可以説,從誕生時起,鑽地彈就一直在向大地更深處“求索”,在不斷“掘進”中“捕食”藏身於地下的重要目標。

    不過,這種“捕食”取得成功並非易事。目標藏身之地深度增加、建築材料性能增強、工程技術大幅改進以及其他偽裝防護手段的運用等,都可能使鑽地彈的攻擊事倍功半。

    彈體增大增重可以較好地達成“捕食”的目的,但增大增重彈體也使搭載&&所面臨的風險驟增。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鑽地彈的發展一直深陷此類“糾結”中。

    俄羅斯KAB-1500Kr激光制導炸彈。資料圖片

    德國KEPD-350“金牛座”空射巡航導彈。資料圖片

    衝向大地深處的掠空捕食者

    現代戰爭中,如何防護關鍵目標?答案不一而足。有一種防護方式是名副其實的“因地制宜”,那就是以大地為“盾牌”,構築地下工事。

    有堅盾必有重矛。鑽地彈,就是為摧毀地下工事而研發。它由載體和侵徹戰鬥部組成,通常由大型飛機投放。投放後,在重力加速度或助推裝置作用下,它能鑽入地下深處或擊穿目標外的堅固防護物,用爆炸摧毀目標。因此,它也有“衝向大地深處的掠空捕食者”之稱。

    回顧鑽地彈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隨着科技發展,鑽地彈的穿透能力一直在增強,並成為很多地下工事的“噩夢”。

    最早的鑽地彈誕生於二戰時期,德國對盟軍深埋於地下的堅固掩體,研製出一款名為Rochlingshell的炸彈,可以炸穿4米厚的加強混凝土。

    英國緊隨其後,相繼研製出可通過自由落體加速的“高腳杯”炸彈,以及使用固體燃料火箭助推的“迪士尼”炸彈。

    此時的鑽地彈,嚴格意義上只算是“高速炸彈”。其原理主要是通過炸彈加速後獲得的動能來撞擊地下工事。缺點是穿透能力不足且“準頭”難以保證,戰果也有限。

    二戰後,更多國家開始研製鑽地彈。20世紀70年代,侵徹彈問世。

    此類鑽地彈由飛機搭載,主要用於攻擊飛機跑道,如德國的“戴維斯”侵徹彈、法國的“迪蘭達爾”侵徹彈等。

    這個時期的鑽地彈通過降落傘裝置增大落地角度,用火箭發動機來加速提高動能,戰鬥部採用延時引信,進一步增強了穿透能力和毀傷效果。

    隨着科技的發展,鑽地彈類型不斷增多,性能也持續提升。

    英國研製的BROACH戰鬥部,能加裝在“風暴之影”巡航導彈上作戰,可以貫穿3米多的混凝土和9米多的土層。

    德國研製出KEPD-350“金牛座”空射巡航導彈和“摩菲斯特”鑽地彈頭。前者可在防區外發射,採用複合制導方式,具備“遠程精確鑽地”能力;後者為串聯式侵徹戰鬥部,能夠穿透36米厚的土層或6米厚的加固混凝土層。

    俄羅斯研製出KAB-1500Kr激光制導炸彈,可穿透20米厚的土層或3米厚的混凝土層,主要用於對付地下指揮所和核武器存放倉庫。

    “三板斧”揮出更多用武之地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向伊拉克投放了2枚GBU-28鑽地彈,將位於巴格達的阿米裏亞防空洞炸開一個直徑2米的大口子。

    常規鑽地彈用於實戰所呈現出來的毀傷效能,使不少國家紛紛加快研發該類彈藥。

    時至今日,鑽地彈已經發展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彈藥體系。

    按攻擊對象的不同,鑽地彈可分為反跑道、反地面掩體和反地下堅固設施3種類型;按載體的不同,可分為巡航導彈型鑽地彈、機載航空炸彈型鑽地彈、精確制導炸彈型鑽地彈、航空布撒器攜帶的侵徹彈、炮射鑽地彈、肩射火箭型鑽地彈等;根據侵徹戰鬥部的不同,可分為動能侵徹型鑽地彈和複合型侵徹鑽地彈等。

    儘管鑽地彈載體多樣、型號威力各有不同,它賴以立身和發展的技能卻基本相同。具體來説,它主要依靠“三板斧”立身。

    一是飛得遠。擁有更強“腳力”,一直是鑽地彈的發展方向。飛得遠,不僅可以打擊更大範圍內的目標,從防區外發射也可提高載機安全。目前鑽地彈主要採用以下兩種途徑來增強“腳力”:一是研製新彈翼助力炸彈飛行,增加炸彈航程,如美軍目前的“遠射”“鑽石背”增程項目等。二是加裝發動機,通過賦予其更強推力來增大射程。

    二是算得準。鑽地彈的打擊效能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水平定位,二是垂直定位。為確保水平定位準,鑽地彈一般會採取多種制導方式來提高水平定位的精度。如美軍研製的GBU-57鑽地彈,同時配備GPS和INS兩種制導方式。為確保垂直定位準,鑽地彈一般會採用延時或智能引信,達到一定深度時再引爆彈藥。

    延時引信一般會延時300毫秒以上。智能引信則可探測、識別保護層和目標層,在到達預定位置後才起爆。

    三是穿透力強。這是鑽地彈的看家本領,其本領高低也取決於3個方面。

    “彈頭硬”。鑽地彈要侵徹硬目標或地下掩體,不僅對彈頭韌性、強度有很高要求,而且要求其具有耐高溫、耐腐蝕的特性。當前,一些國家列裝的鑽地彈,殼體所用材料不少是高強度鋼和鎢基重合金。

    “速度快”。對於動能侵徹型鑽地彈,其鑽地深度主要取決於戰鬥部具有的動能。如果鑽地彈戰鬥部利用彈道導彈或超聲速導彈的推進部來“提速”,其動能將顯著增大,鑽地深度也會大幅增加。

    “接力穿”。具有這種能力的鑽地彈一般採用複合彈頭。複合彈頭實際上就是串聯戰鬥部。它的前級戰鬥部首先爆炸産生高超聲速的金屬射流,在目標表面先鑽出一個深洞,再由主戰鬥部接着往下鑽,到達一定深度後爆炸,從而增加鑽地深度。

    “風光無限”背後有“煩惱”

    越來越強的本領,使鑽地彈看起來“風光無限”。但實際上,鑽地彈也有 “煩惱”,那就是碰到的“硬茬”越來越多。

    僅就防護力而言,地下工事在這方面一直在持續升級。一是化整為零,擴大分佈範圍,盡量避免被“一鍋端”。二是引入新科技,大幅提高地下工事的深度和抗毀強度。比如,採用異形表面技術、彈道偏斜技術、遮彈偏航技術、綜合防護技術等。三是研製超高強度的新型防護材料,提高地下工事的抗毀傷能力。四是創新戰法,對搭載鑽地彈的空中&&及時預警並實施遠程打擊。

    “盾牌”的持續加固,使鑽地彈不可避免地陷於新的“糾結”之中,並部分體現在今後的發展趨勢中。總的來看,鑽地彈今後的發展呈現出如下趨勢:

    “瘦身減重”。為保證鑽地深度,鑽地彈長期以來一直被製造得又重又大,這導致能搭載它們的&&數量較少。今後,由更多種類的戰機攜帶使用鑽地彈,大概率會成為發展趨勢之一。這樣,對鑽地彈進行“瘦身減重”就勢在必行。

    “高速侵徹”。實驗表明,鑽地彈的鑽地深度與其末速度近似成正比,經過火箭發射機助推後,彈體的末速度會顯著增加。這就意味着,研製新火箭、採用最新推進技術來大幅提升鑽地彈的末速度,仍然是今後加大其鑽地深度的重要途徑。但也有實驗表明,當鑽地彈的末速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彈頭與彈體會損耗部分質量,這種質量損耗反而會降低鑽地彈的動能。

    “智能引爆”。引爆時間是決定鑽地彈作戰效能的關鍵因素。目前,鑽地彈引信智能化已展現出相應威力與潛力。今後,鑽地彈引信的智能化程度還將進一步提升。未來的智能化引信不僅能夠感知地下介質的變化,還能讓使用者實時掌握鑽地彈在地下的位置,通過數據鏈,即時修改鑽地彈侵徹深度、起爆時間等參數。

    “一彈多用”。對用不同材質建造的地下工事,採用毀傷效能不同的鑽地彈,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裝有高功率微波發射裝置的鑽地彈,爆炸時産生的微波,可“燒”毀地下指揮中心、通信中心的電子設備等。今後的鑽地彈,除了“鑽地”,還會融合更多新技術、獲得更多新功能,實現更大程度上的“一彈多用”。

    此外,隱身化、高度精準化也是鑽地彈的發展趨勢。如此,鑽地彈或將在複雜作戰環境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19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