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對話”網站5月29日刊登題為《北約應在仍有殖民記憶的東南亞謹慎行事》,作者為加拿大聖托馬斯大學國際關係與政治學教授肖恩·納林。文章摘編如下:
北約插手印度洋-太平洋事務將加劇地區衝突和緊張局勢。原因在於,北約無法擺脫歐洲在亞洲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歷史,這段歷史塑造了現代亞洲。
2022年,北約宣稱中國是對該集團的“挑戰”。北約將在日本開設聯絡處,這可能是歐洲更深入地參與亞洲安全架構的第一步。然而,北約在非西方世界普遍不受信任。
自冷戰結束以來,北約一直充當美國力量的延伸。北約1999年對南聯盟的轟炸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北約是美國非法和毀滅性入侵伊拉克的幫兇;北約國家摧毀了利比亞,使整個北非陷入動蕩,沒有哪個非洲國家會把北約稱為“防禦性聯盟”。
在俄烏衝突中,非西方世界——包括大多數東南亞國家——普遍接受俄羅斯的説法,即特別軍事行動是為了保護自己,防止北約擴張。在很多國家看來,西方軍國主義的現實使俄羅斯的説法完全可信。
大多數東南亞國家致力於建立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國際體系。中國是大多數亞洲國家的頭號貿易夥伴。地區繁榮取決於中國的成功。
亞洲人對西方在台灣等問題上的挑釁行為持謹慎態度,他們不歡迎一個歐洲軍事聯盟在亞洲行動。
東盟成員國尤其希望在不受外界干預的情況下管理地區安全。東南亞國家對掠奪性國際體系的看法,源自它們的歐洲殖民主義歷史。
那些相信俄羅斯對戰爭解釋的亞洲國家顯然會擔心,北約進入該地區的舉動是歷史的重演。在過去幾個世紀裏,世界政治一直被西方殖民主義和暴力所定義。這樣的時代從未真正結束。
二戰結束後,歐洲把西方帝國主義火炬傳給了美國。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經常在北約的幫助下,在全世界從事非法暴力活動。因此,北約聲稱自己是“防禦性聯盟”的説法在非西方世界受到懷疑也就不足為奇了。令人驚訝的是,西方大國似乎無法理解,為什麼大多數國家都不認同它們代表着“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説法。
北約在太平洋地區日益擴大的存在,喚起了那段西方世界從未正視或完全承認的痛苦歷史記憶。北約在印太地區的存在,很容易被理解為西方想在該地區確立軍事主導地位的新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