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巴以緊張局勢突然加劇,儘管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此前已經宣布暫停司法改革,但4月8日該國仍有20多萬民眾舉行集會,就司法改革問題向政府施壓。因為反對司法改革,以色列近期爆發了該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抗議浪潮,而多家媒體爆料稱,這場改革的“始作俑者”和幕後推手其實是由美國人資助的以色列智庫。這家智庫一直藏在暗處,輸入美國的極右翼、新保守主義思想,不斷推動以色列政府政策向右轉。干涉他國內政是美國的常規操作,但是對於盟友以色列,華盛頓的“手”伸得有多長?以色列此輪抗議是否真的是美國在幕後操縱呢?
一家低調神秘的智庫
“科赫萊特政策論壇正在撕裂我們!”一些憤怒的以色列抗議者用鐵絲網封鎖了該智庫位於耶路撒冷總部大樓的進出口,以表達對它在此次司法改革中作用的不滿。該智庫此前可謂“默默無聞”,然而作為以色列此次司法改革計劃的“總設計師”和推手,科赫萊特政策論壇近期不斷登上以各大媒體頭條,並成為很多抗議者攻擊的目標。以政府公布的司法改革計劃將削弱最高法院的權力,在任命法官方面賦予政府更大權力。
3月27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當晚發表全國講話,宣布暫時推遲司法改革相關立法程序。(視覺中國)
這家美式智庫由現年66歲的猶太裔美國人、數學博士科貝爾於2012年創立。他在紐約長大,1980年搬到以色列居住,一直致力於起草關於保守主義、自由意志主義(將自由奉為核心原則的政治理念及運動,主張把人的政治自由及自主權最大化)政策的文件。據美國“攔截新聞網”等媒體報道,科赫萊特政策論壇自稱其宗旨是確保以色列未來是猶太民族國家、擴大以色列人的個體自由和自由市場原則。自創立以來,它撰寫了數十份文件,還通過拍攝電影、舉辦會議等,宣揚削弱最高法院地位、推行宗教保守主義等主張。英國《衛報》稱,科赫萊特政策論壇試圖讓以色列政府政策的方方面面向右轉,包括削減福利開支、破壞自由教育等。
該智庫的全職和兼職研究人員總數約為160人,以數百萬美元的年度預算運作。英國“中東眼”新聞網稱,近年來,科赫萊特政策論壇經常向以色列政府部門、法院等發送電子郵件和文章。以色列不少議員都曾受到該智庫的支持,經濟和工業部部長等政要也曾提出實施科赫萊特政策論壇的建議,增加在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上的猶太人數量。
以色列司法改革計劃是科赫萊特政策論壇事業的“新高峰”。以司法部長1月在披露司法改革計劃後, 曾公開感謝該智庫司法部主任巴克什為自己提供支持。“準備(司法改革)計劃的並不是我們,而是科赫萊特政策論壇。”以色列執政黨利庫德集團成員謝崔特日前在接受該國媒體採訪時的表態,再次為該智庫在以色列司法改革中的作用“蓋章”。
科貝爾將科赫萊特政策論壇定性為“以色列右翼的大腦”,而“行事低調”“影響力大”是很多人對這家智庫的評價。它幫助起草了以色列2018年通過的猶太民族國家法案,廢除了阿拉伯語的官方語言地位,宣稱“以色列是猶太民族的國家,猶太民族專享以色列的自決權”,以及建設猶太人定居點是以色列國家利益所在。科赫萊特政策論壇還重新編寫了以色列的教科書,刪除了有關巴勒斯坦歷史的部分。
《紐約時報》等媒體稱,多年來,科赫萊特政策論壇一直悄悄地試圖重塑以色列的政治體系,推動以政府政策向自由意志主義方向轉變。不過,據多家媒體披露,科赫萊特政策論壇的幕後金主其實是美國人,而引發以色列國內危機的司法改革計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從美國出口的。
他們想在以色列培養右翼領導層
據以色列《國土報》、英國“中東眼”新聞網等媒體報道,一直“金援”科赫萊特政策論壇的美國人包括億萬富翁丹奇克及其商業夥伴亞斯。 據美國非營利調查機構“公開的秘密”透露,丹奇克身家75億美元,位居《福布斯》美國富豪榜第104位。亞斯以近300億美元的財富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45位、在美國排名第23位。他在2020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捐助者名單中排名第六,還是增長俱樂部的長期支持者,該俱樂部向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提供資金。65歲的丹奇克行事低調,他向科赫萊特政策論壇捐贈了數百萬美元。亞斯則通過複雜的第三方機構網絡向該智庫捐贈了數千萬美元。
丹奇克以及亞斯與科赫萊特政策論壇的關係最初被以色列《國土報》曝光,相關報道主要基於以色列國內一家非營利性機構“民主集團”的報告。“民主集團”總裁科恩説:“我們花費數月時間尋找線索,探尋資金的最初源頭,這就是那些不透明的美國公司和慈善機構的迷宮。”在《國土報》文章2021年3月見報後,“民主集團”發現,科赫萊特政策論壇的主要資金渠道發生了變化。該智庫於2021年4月提交的一份金融披露報告顯示,其720萬美元的收入中,有90%來自以色列中央基金會,這個非營利組織2021年向超過500個與以色列有關的項目捐了5500萬美元。
以色列工黨議員卡裏夫認為,科赫萊特政策論壇不僅從美國獲得資金支持,還從美國引進了極右翼和新保守主義思想。“它的戰術是從美國國會山‘進口’的。”《華盛頓郵報》稱,一名熟悉科赫萊特政策論壇的匿名學者這樣説。他的以色列學生曾參與該智庫提供的獎學金項目,包括同美國保守派議員會面。
科赫萊特政策論壇的其他“金主”還包括特朗普的支持者,他們一直致力於在以色列培養一個右翼領導層,將宗教猶太複國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右翼經濟結合起來。以色列進步數字運動Mehazkim的首席執行官尼桑説:“他們是一個更大生態系統的‘火車頭’和先鋒,這個生態系統由極端保守主義者、新自由主義者、定居點支持者和猶太至上主義者組成,正在開展一個長期的意識形態和政治項目,引進共和黨的邊緣思想。”
以色列司法改革還被指受到美國提克瓦基金會的支持。據美國《國會山報》網站等媒體報道,該基金會是美國已故億萬富翁伯恩斯坦在大約30年前創立的,其目標是改變以色列文化,以使其更加宗教化和保守。提克瓦基金會現在的負責人是曾在美國共和黨政府內擔任高級官員的艾布拉姆斯,他曾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干涉中美洲事務的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20年前美國入侵伊拉克的主要情報“設計師”之一。提克瓦基金會和科赫萊特政策論壇想要更多的自由意志主義者在以色列政府、司法機構和其他公共領域擔任高級職位。
華盛頓資助以街頭抗議?
“我們是捍衛以色列民主體制的戰士,這是我們的國家,不是其他人的,不是科赫萊特政策論壇掌控的國家,這個國家屬於全體公民。”以色列總工會主席巴達維日前在發動全國大罷工時,對科赫萊特政策論壇及其背後“金主”進行批評。《紐約時報》稱,司法改革割裂了以色列。美國《國會山報》認為,以色列抗議再次凸顯“美國人干涉其他國家的危害”。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兒子亞伊爾則轉發文章稱,美國政府資助了以色列近期的大規模抗議,目的就是為了推翻內塔尼亞胡政府。
對於亞伊爾的上述表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研究所所長牛新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美國和以色列是關係密切的盟友,資助盟友國內的街頭示威活動是相當嚴重的冒犯行為,會導致兩國關係破裂,所以美國通過資金或者其他秘密渠道來煽動、組織以色列國內抗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不過,牛新春稱,美國干涉以色列內政的手段多是通過外交喊話向其施壓,拜登政府日前公開&&反對以色列的司法改革,可能會對以國內的抗議起到鼓動作用。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丁隆對《環球時報》記者&&,面對拜登等美國政要的接連批評,內塔尼亞胡被迫推遲了司法改革,這説明美國對以色列內政的干涉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內塔尼亞胡兒子的觀點並不可信,這種説法主要是想將以色列國內抗議歸咎於外部干涉。丁隆補充説,從歷史上來看,美國對以色列內政的干涉十分廣泛,特別是在反巴勒斯坦政策上。不過,美國的干涉手段以往都是非常隱蔽的,多是私下溝通來向以色列施壓,並不會將矛盾公開化。鋻於美以兩國政府、智庫和學界之間的密切&&,以色列政策取向受到美國各種形式的影響並不是新鮮事。
《紐約時報》也&&,長期以來,來自美國的資金和觀念,無論左翼還是右翼,都在以色列政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如今,美國顧問在以色列大選中很常見,得到美國支持的《以色列時報》是以色列國內閱讀量最大的報紙。值得注意的是,有專家&&,科赫萊特政策論壇的影響力不限於以色列,還延伸到美國的政治和法律領域。2019年,特朗普政府改變了美國40年來的政策,宣布美國不再視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上建立定居點的做法違反國際法,而科赫萊特政策論壇被指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雖然多家媒體認為,美國“金主”通過科赫萊特政策論壇影響以色列內政,但是以色列此次司法危機卻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國內分裂加劇是其中之一。據《紐約時報》報道,以色列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宗教與世俗化之爭,城鄉之爭,受教育程度高低之爭,傳統與進步主義之爭等。
智庫以色列民主研究所稱,1/3的以色列世俗派猶太人參加了反對政府司法改革的示威或簽署了請願書,而幾乎沒有極端正統派猶太人這樣做。以色列《國土報》&&,表面上,此次抗議是為了“拯救以色列民主”,但其實也是非宗教極端正統派在發泄對極端正統派的不滿,前者認為後者“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以色列”。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介紹,自1948年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深陷分裂,包括猶太人和境內阿拉伯人之間的分裂,以及猶太人內部的分裂。目前以色列國內的危機表面上是關於司法機構的民主性質,其實是兩種以色列人的衝突:更貧窮、宗教上更極端正統派的以色列人和世俗的、中産階級以色列人之間的衝突。
預備役軍人和科技行業人員就是上述的世俗派以及中産階級的代表,而他們加入抗議隊伍進一步證明了以色列國內出現的分裂。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媒體報道,數千名以色列預備役軍人和科技公司負責人參加了此輪抗議,包括特種部隊突擊隊員、戰鬥機飛行員、情報分析師等。內塔尼亞胡曾將以色列日益上升的全球地位歸功於兩大支柱:一是軍事實力,二是技術創新。卡塔爾半島電視台稱,以色列與其他國家不同,它依靠預備役部隊而不是正規部隊進行戰爭。此外,科技行業一直是以色列經濟奇蹟的主要引擎。以色列政府數據顯示,科技行業從業人員僅佔全以勞動力的10%,卻貢獻了超過40%的出口,1/4的稅收,以及約15%的國內生産總值。
《經濟學人》稱,以色列自建國以來能一直正常運行,和世俗派猶太人以及極端正統派猶太人之間的“盟約”密切相關,其中人數佔多數的世俗派猶太人在軍隊服役,建設經濟並繳納稅款,而極端正統派猶太人則主要在宗教神學院學習,很多人不用服兵役,也不用工作。他們目前佔以人口的13%,由於其出生率幾乎是世俗派以色列人的3倍,所以這個比例到2050年可能會翻一番。極端正統派猶太人在以色列議會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其政黨已經與利庫德集團結成聯盟。隨着人數的增加和權力的增長,他們對以最高法院和左派的不滿,是以色列出現司法危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