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1月26日電(記者楊金鑫)初冬的黃河河南三門峽段,晨霧尚未散盡,天鵝灣的水面上已泛起層層漣漪。數千隻白天鵝不時舒展雙翼,或在蘆葦叢中嬉戲,或在淺灘上覓食;成群的紅嘴鷗掠水低旋,遠處的灰鶴列隊劃過天際——一幅候鳥翔集的生態城市畫卷正徐徐展開。
三門峽市位於北緯34.7度的黃河之濱,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來自蒙古國和西伯利亞的大天鵝都會在此棲息越冬。“目前,大天鵝數量超過1.6萬隻,佔全國越冬種群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三門峽天鵝湖鳥類環志站站長高如意説,三門峽因此有了“天鵝之城”的美稱。

這是11月24日,在三門峽市天鵝灣,數十隻天鵝齊飛。新華社發
更令人欣喜的是,除了白天鵝,其他候鳥數量也在持續增長:曾經罕見的黑鸛、大鴇、中華秋沙鴨等10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頻頻現身,紅嘴鷗數量峰值超3000隻,野生鳥類種類從20年前的175種增至315種。三門峽黃河濕地真正成為了“鳥類天堂”。
候鳥“朋友圈”持續擴容的背後,是人與自然的雙向奔赴。這座曾以傳統礦業為支柱的城市,用堅定的決心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修復治理。
“三門峽從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三個重點方面入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也為候鳥打造出適宜的棲息地。”三門峽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孟繁昌説。
10年來,三門峽市關閉封堵礦山坑口1189個,治理恢復礦山12.45萬畝,小秦嶺從“荒山禿嶺”變回“綠色屏障”;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18條黃河一級支流全部實現“清水入黃”;昔日的臭水溝變成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天鵝棲息地從最初的4處擴展至10處。2017年,中國第一部以保護天鵝為主的地方法規——《三門峽市白天鵝及其棲息地保護條例》&&,當地把每年11月22日設立為“白天鵝保護日”。同時,當地還建立了18個24小時候鳥監控點,設立野生動物救護監測中心,累計救助雕鸮、紅腹錦雞等野生動物100余只,構建起“巡護—監測—救助”全方位保護網絡。
包括三門峽黃河濕地在內的黃河河南段地處我國中部候鳥遷徙區,隨着退耕還濕、禁排污水、禁採河砂等保護措施不斷升級,近年來,到此棲息越冬的鳥類越來越多,上演了一幕幕人鳥相依的故事。

這是11月24日,在三門峽市天鵝灣,天鵝在水面上打鬧嬉戲。新華社發
64歲的三門峽攝影家張明雲20餘年如一日守護着大天鵝。他曾連夜冒雨驅車千余公里,從內蒙古包頭接回受傷的白天鵝,精心照料至其康復放飛。張明雲還自發向游客普及保護知識,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護鳥行列。“每當看到這群‘白色精靈’自由自在地生活,心裏特別舒暢,我還會繼續當好天鵝的守護人。”張明雲説。
在鄭州市黃河濕地,國網鄭州供電公司推出“護線愛鳥”雙向守護方案,既築牢電網安全防線,又為珍稀候鳥打造安全的遷徙通道;在洛陽市黃河濕地,志願者們定期組織收集散落在灘塗上的塑料瓶、廢棄漁網、泡沫板等垃圾,防止候鳥在遷徙途中誤食。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灑在黃河水面,白天鵝的身影與晚霞交相輝映。這群遠道而來的“生態使者”正用振翅的軌跡勾勒出黃河濕地生態之變的清晰輪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