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李佳巍 楊琳)“飲料當水、奶茶續命,‘全糖’的快樂你不懂!”花樣繁多的糖類飲料佔據着青年群體日常“口糧”榜單,也帶來了糖尿病高發風險。
醫生在貴州省黔西市人民醫院東橋路院區為群眾免費檢測血糖。新華社發(范暉攝)
生病了,為啥不知道?
不少糖尿病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病了。專家介紹,目前,我國10個糖尿病患者中,可能僅有半數左右知道自己患病了。
北京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王偉好説,“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主要原因在於疾病早期的‘典型’症狀‘不那麼典型’,平時很難注意到那些變化是‘病症’。”
2018至2019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的知曉率為36.7%,近些年有所改善,但仍處於較低水平。《健康中國行動——糖尿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4—2030年)》要求,到2030年,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曉率達到60%及以上。
客人在享用茶和茶點。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為“三多一少”,即: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體重下降。“胃口好或易口渴是病?如果沒有專業引導判斷,許多人會對這些變化不以為然,更不會想到‘得病了’。”王偉好説。
除“三多一少”外,糖尿病還有其他一些臨床表現,比如:傷口不易癒合;牙齒松動;身體疲勞、精力下降;視物模糊或短暫眼花;皮膚無緣瘙癢、反復感染;手腳麻木或刺痛;排汗異常;胃腸功能紊亂;黑棘皮等症狀。
王偉好説,這些表現常被誤認為是勞累、上火或皮膚問題等,容易造成糖尿病延誤識別。
“小糖人”為何越來越多?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與代謝病醫學部副主任趙艷艷説,在臨床中,40歲以下的早發糖尿病患者呈明顯上升趨勢。糖尿病發病的確在向“年輕化”發展。
為何“糖人”越來越多?也越發年輕化?
跑步愛好者在廣西梧州市玫瑰湖公園參加跑步接力賽。新華社發(何華文攝)
糖尿病高發的核心誘因是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隨着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變化,不少人特別是青年人群中那些久坐、運動量少,熬夜、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健康等人群更易出現過度肥胖、代謝異常等問題,導致糖尿病等眾多慢病“提前”,發病人數增多。
值得警惕的是,早發糖尿病存在代際傳遞風險。即便無糖尿病遺傳史,個人因長期高糖飲食等環境因素引發肥胖、導致糖尿病的人群,其肥胖體質也可通過表觀遺傳機制傳遞給子代。
“這意味着,環境誘導因素産生的代謝異常問題並非‘不遺傳’。現代生活方式變化引發的表觀遺傳變化,正成為早發糖尿病高發且代際蔓延的關鍵推手。”趙艷艷説。
血糖不高也需要控糖嗎?
“血糖值正常,並不意味着糖尿病不在發展進程中。”王偉好説。
醫學界按病因將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我國糖尿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病人數中佔90%以上。2型糖尿病的發生是逐漸發展的過程,初期表現為“胰島素抵抗”,即身體對胰島素的利用效率下降。身體為了維持正常血糖,胰腺會“加班”分泌更多胰島素進行代償,使血糖暫時保持正常水平。
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辦的國際甜品博覽會上拍攝的甜點。新華社記者 沙達提 攝
“這就是血糖‘看起來很好’的原因,即使身體代謝已異常,血糖可能仍處於正常狀態。這一階段多數人沒有明顯不適,當胰島素抵抗逐漸加重引起血糖輕度升高時,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即‘糖尿病前期’。”王偉好説。
專家提示,在胰島素抵抗以及糖尿病前期階段進行干預,可將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降低。因此,即便血糖仍處於正常範圍,只要存在肥胖、糖尿病家族史或血壓血脂異常等問題,也應提前進行生活方式“控糖”管理。
如何有效預防糖尿病發生?
首先,日常應注意飲食管理。減少糖攝入,特別是含糖量高的甜飲料高糖零食等;主食多選擇全穀物或粗糧類;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控制脂肪攝入如油炸食物等;控酒控鹽。
消費者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一家超市選購蔬菜。 新華社發(耿玉和攝)
其次,控制體重。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重點關注BMI(體質指數)指標,同時結合體脂率、代謝指標、腰圍等評估。BMI應控制在24kg/㎡以下,男性腰圍應控制在90cm內,女性控制在85cm內。
第三,堅持規律運動。體力活動減少、久坐等問題與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增加相關。依據個人情況,盡可能每週累計進行大於等於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如:快走、騎行等);每週進行2-3次力量訓練,以提高肌肉利用葡萄糖的能力。
第四,重點人群儘早篩查。糖尿病重點高危人群,如超重肥胖人群、有家族史者、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疾病人群應提前儘早篩查,並加強日常血糖監測。非重點人群,專家建議這類人群35歲以後每年進行一次血糖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