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遺産巴丹吉林沙漠成為游客熱門打卡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0 16:23:27
來源:新華網

世界自然遺産巴丹吉林沙漠成為游客熱門打卡地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0日電(記者魏婧宇)駕車穿梭在連綿起伏的沙山間,從近60度的沙坡上俯衝而下,一個急轉彎,一片碧綠色的湖泊出現在眼前……進入冬季,仍有不少自駕愛好者結隊而來,進入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體驗“沙海沖浪”的快樂。

  巴丹吉林沙漠大部分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是我國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動沙漠。在4.92萬平方公里的沙漠裏,超半數面積是高大沙山,其中海拔1611.009米的必魯圖峰是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連綿的沙山間,分佈有144個形狀各異的湖泊,由於湖水中礦物質和鹵蟲等生物含量不同,湖泊呈現出紅色、紫色、綠色等不同色彩。2024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處世界自然遺産。

  巴丹吉林沙漠風光。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今年以來,阿拉善右旗接待游客突破300萬人次,同比增長7.44%。當地遵循自然遺産地保護性開發、限制性開發等要求,採取人為活動有限、建設開發有序、旅游發展有度的文旅産業發展路徑,培育特色業態,打造旅游産品體系。

  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遺産保護中心聯合文旅部門,在保護沙漠生態的同時,讓游客盡情領略壯美的大漠風光。內蒙古巴丹吉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那日蘇説,今年推出了多款旅游産品,游客可以乘直升機、滑翔傘從高空俯瞰沙漠,還可以乘駝游巴丹、徒步游巴丹,能從不同角度領略沙山、鳴沙、群湖的魅力。

  隨着巴丹吉林沙漠游的升溫,沙漠中的牧民們也忙碌了起來。家住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廟海子湖畔的牧民高飛,曾以放牧為生,幾年前他放下牧鞭,將家中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辦起了牧家游。如今高飛家的年收入已達30萬元,比過去放牧時翻了好幾倍。

  高飛不僅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服務,還向每一位入住的游客宣傳沙漠保護知識,告知游客哪些行為會破壞沙漠。他説:“雄壯的沙山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藏,只有保護好沙漠的環境,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游客在巴丹吉林沙漠拍照游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遺産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劉維斌從事沙漠巡護工作已有20多年,如今他和同事每週都要進入巴丹吉林沙漠巡護。核查目標點位、觀察植物生長量、監測記錄湖泊水位……一系列看似簡單的巡護工作,放在近5萬平方公里的沙漠中進行,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劉維斌説,現在增加了無人機巡護,沙漠中還增加了很多智能監測設備,對沙漠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精細化了,然而人工巡護的腳步一刻未停。“看著海子乾淨得能映出天上的雲彩、駱駝的腳印和車輪印重疊在一起,就覺得再辛苦都值得。”

  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梁寶榮説:“我們將與相關部門和農牧民群眾繼續攜手前行,構建全社會參與開發、保護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格局,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讓世界自然遺産為更多人共享。”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