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零近視”小學沒講完的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0 10:41:1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零近視”小學沒講完的故事

字體:

若非親眼所見,我是不會相信有“零近視”小學的,但在雲南群山環抱的山村中,確確實實有這樣童話般的存在。

2022年,我跟同事發現紅河州灣塘小學是“零近視”。今年,我們又發現了兩所同樣的學校,它們是位於普洱市孟連縣的臘福小學、戈的小學。這三所村小憑藉每天三小時以上的“超長”戶外運動時間,創造了“零近視”的奇蹟。

我們之前做過不少報道,講述了他們“零近視”的做法,“灣塘經驗”還被推廣到了全國。但對我來説,這三所學校的故事還沒有講完,思考也未曾停止。

在臘福小學,老師們和孩子們一起做眼保健操、眺望遠處。新華社資料圖

“希望他們替我看清”

在這三所“零近視”小學,我遇到了幾位“眼鏡老師”,他們讓教育呈現出另外一種畫面。

在灣塘小學,校長孫付標的眼鏡腿上纏着膠布。因為天熱,他鼻頭上的汗從沒消失過。每天清晨6點半,他都會站在旗桿旁,看著孩子們像小鹿般晨跑。

“我們學校一直以不戴眼鏡為榮,作為‘眼鏡校長’,我很羞愧。”陽光穿過他鏡片上的圈,在晨霧裏折射出七彩光斑。“我的遺憾,成了我的責任。”

“我們這批‘80後’‘90後’,比誰都懂得失去清晰世界的滋味,都怪小時候看電視、打游戲、用手電筒看小説。”同樣戴眼鏡的語文老師毛合明説,“我一直覺得,保護好學生視力,是我們這代‘眼鏡教師’最想送給他們的禮物。”

700多公里外,臘福小學的“眼鏡老師”李院平也有同感,“我常拿自己當反面教材,告訴學生近視的不便。”他摘掉眼鏡,指着遠處的青山,“我看不清的遠方,希望他們替我看清。”

最感受到模糊之不便的人,最努力地為他人爭取清晰。我忽然明白,這些“眼鏡老師”是在用自身缺憾,完成對明眸的守護——他們會陪孩子們打籃球、羽毛球;他們會教孩子們耕地種菜;他們會跟孩子們一起做眼保健操;他們會在陰天開足教室所有的燈;他們會督促孩子吃飯不挑食、睡足10小時;他們會把視力是5.0(即國際標準1.0,低於1.0,説明視力低於正常標準)的孩子名字記在本上,默默關心……

教育,既要為孩子指路,還要為他們守護好看路的眼睛。

鐵律悖論

醫學研究早已證實,每天2小時以上的戶外運動是預防近視最有效的良方,因為陽光能刺激視網膜分泌多巴胺,從而有效抑制眼軸變長,而眼軸過長正是近視的主要誘因。

這個道理簡單如呼吸,卻成了現代教育最難堅守的鐵律。就像明知糖有害,卻無法抗拒甜食的誘惑;明知戶外運動重要,卻總以各種理由逃避鍛煉。

困境像是一副多米諾骨牌:“教育焦慮”推倒第一張,此後是家長擔憂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校擔心安全和升學率……最後倒下的那張,正是孩子眼前的澄澈。

雲南三所小學之所以沒有“小眼鏡”,恰恰是因為他們沒有補習班、沒有學區房、嚴禁電子産品入校。在校園中,他們遵循着最樸素的邏輯——讓陽光下奔跑的孩子看得更遠。

“多運動有什麼不好?孩子們身心健康、三觀正確最重要,視力好是一輩子的大事,是看見美好世界的基礎,做錯題、沒考好都是小事。”臘福小學校長段紹春的話深深觸動了我。

原來,最簡單的道理最難踐行,因為需要我們與根深蒂固的觀念抗衡。

孩子們明亮的眼睛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失去的常識。

“放飛”

我印象最深的是看孩子們測視力,每個孩子都能看到視力表最後三行,有的甚至能輕鬆看完最後一行。每每遇到這樣的小朋友,我都會翹大拇指,不時説:“太棒了,5.3(2.0),飛行員的視力。”

在戈的小學視力檢測結束後,有一個小男生怯生生地問我:“阿姨,看到最後一行,真的能去開飛機嗎?”得到我的肯定答覆後,這個男孩眼睛亮了,他轉身跑向操場,那個蹦蹦跳跳的身影,興奮得仿佛已經觸摸到雲端。

也許這些孩子還不完全明白,每天三小時戶外活動意味着什麼,它不僅僅是視力表上5.2(1.5)甚至5.3(2.0)的數值,更是人生選擇的廣度。

在當今社會的職業版圖上,上百種崗位對視力有着嚴苛要求:國防、航空航天、高端製造與工程、航海與交通運輸……大多需要4.9(0.8)以上的裸眼視力,而這一數字卻像隱形的柵欄,擋住了不少孩子的夢想。

夜深時,我反復地看攝影記者拍的“零近視”小學照片,那些黑白分明的瞳孔裏,倒映着藍天、遠山和無垠的未來。

我一直在思考,是否可以放慢一些腳步,去聽一聽遠山林間傳來的歡笑,看一看三小時陽光中成長的少年?因為,正是他們,讓教育的最本真模樣更加鮮明。(岳冉冉)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