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為青石板路鍍上溫柔光暈,古橋的各種雕刻紋路在月光下漸次清晰……國慶中秋假期,上海多個古鎮以“江南底色+國際範式”的“夜經濟”生態,成為古鎮夜間消費的鮮活樣本。
燈光是古鎮“夜經濟”的一抹亮色。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朱家角古鎮推出的“最江南”沉浸式文化季中,課植園的光影秀成為“必打卡”項目。
“我們在移步換景中感受戲曲與建築、光影與敘事的深度融合,有種‘人在劇中游,人是劇中人’的沉浸式體驗。”來自江蘇常州的游客周女士直呼“太值了”。
課植園的光影秀。(受訪者供圖)
不遠處的放生橋旁,戲曲快閃輪番登場,吳儂軟語與燈光交融,為夜游增添了濃郁的文化韻味;岸邊茶樓上,游客臨河而坐,清茶香氣與評彈聲隨晚風飄散,與水巷櫓聲共同織就江南夜的獨特韻律……朱家角古鎮的夜色裏涌動着別樣活力。
在蟠龍古鎮,水中曲折的竹排盡頭,一個直徑兩米多的巨大燈籠球發出柔和的黃光,水中倒映出斑駁的光影,把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具象化呈現;楓涇古鎮青歌社的青年演員穿着華美的漢服,站在開放舞&上,唱着《青花瓷》等市民游客耳熟能詳的歌曲,仿佛一幅動態的水鄉畫卷。
創意場景之外,多元業態的融合、基礎設施的提升是讓游客夜間停留時間不斷延長的重要引力。
朱家角古鎮的西井街上,江南旅拍店的生意格外火爆,漢服租借、古風粧造與跟拍服務成為年輕游客的新寵。沿街商鋪裏,芡實糕、桂花糖藕等江南小吃香氣縈繞,食客絡繹不絕,傳統美食成為串聯夜間消費的重要紐帶。
英國游客安德森在看完西井街的船拳表演後,興奮地在岸邊模仿招式,這種沉浸式體驗讓他直呼“不可思議”。他説,在多語種智能導覽設備指引下,外國游客也能讀懂中國古建築的歷史底蘊,適應外籍游客口味的餐飲門店也讓他有了更多夜間消費場景。
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曾博偉認為,上海古鎮的“夜經濟”,不是簡單的延長營業時間,而是在夜色中講好城市故事。這個假期,各個古鎮的燈光裏有歷史的沉澱,笑語裏有文化的交融。文化IP的“夜間轉化”讓傳統古鎮有了“過夜理由”,破解了“白天看景、晚上走人”的行業痛點,對於激發區域消費活力具有重要意義。(記者胡潔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