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海“大虹橋”:既是“會客廳”也是“候機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2 01:44:27
來源:新華社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海“大虹橋”:既是“會客廳”也是“候機廳”

字體:

  “如果從空中俯瞰‘大虹橋’,諸多高鐵大動脈匯聚於此,虹橋國際機場航班起降繁忙,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格外醒目……這裡是上海乃至長三角當之無愧的‘流量中心’。”記者近日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工作人員指着一張地圖一下就點出了“大虹橋”最鮮明的“流量”特質。

  作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核心區域,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有着無可比擬的區位優勢。“我們這裡有一種説法叫‘1530’,意思是從這裡出發,可以1分鐘駛上外環高架,15分鐘內到達虹橋交通樞紐,30分鐘直抵上海市中心,因此這裡是一個聯通長三角、聯結全世界的重要節點。”東虹橋集團産業發展事業部部長林文歡説。

  作為交通樞紐,“大虹橋”是八方來客進入上海甚至抵達中國的第一站;作為開放樞紐,“大虹橋”也是諸多國際企業來滬來華的第一站,就像一個“會客廳”,為全球企業進入中國提供政策服務、資源對接與專業支撐。

  位於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的博世集團中國總部展廳。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

  “我們當初選擇將集團中國總部放在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一是看中這裡的地理位置,從上海總部到我們蘇州的生産基地只需要45分鐘;二是商務區以及臨空園區給到我們很多政策上的服務與支持,這也是博世集團能夠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博世全球商業服務亞太區總裁舒馬遙説,“去年,博世在中國的銷售額達到了1427億元人民幣,佔集團總銷售額的近20%。”

  林文歡介紹,作為東虹橋片區唯一的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這裡現已集聚4000余家企業,其中約25%為外資企業,“在全球經濟承壓的背景下,臨空經濟示範區2024年仍實現了經濟總量11.8%的逆勢增長,其中外資企業貢獻度達50%”。

  企業築巢,還要引得鳳來。記者在虹橋國際人才服務中心看到,為構建起便利國際化人才的服務體系,一個空間裏容納了政務、生活、就業、創業等方面的9大類近90項服務。據介紹,今年以來,中心提供各類服務5.5萬人次,其中外籍人士1.3萬人次,國內人才1.1萬人次。

  “大虹橋”不僅為國際企業進入中國架起了“彩虹橋”,更為本土企業走向世界打造了一個“候機廳”,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從這裡對接全球資源,乘風而起、揚帆出海。

  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裏,工作人員正在展示出海服務AI工具。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

  “只要輸入企業的類型、想要出海的目的地、對租金及産業鏈的需求等,這套AI工具就能輔助匹配並推薦海外適合的産業園區,提供當地官方網站的鏈結,推送當地最新的營商政策等,能夠幫助想要出海的中國企業少走一些彎路。”在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展示着出海服務AI工具。

  據介紹,今年以來,中心累計舉辦出海活動122場,吸引約3500家企業參與。此前,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就通過“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國際産業協作&&”,促成長三角企業安徽飛鷹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與非洲加納陛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在非洲加納首都阿克拉簽約,建立合資工廠。

  “候機出海”的不止本土企業。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虹橋”的外資企業也在跟隨中國企業的“出海”腳步,將其在中國研發的創新技術輸送到全球。

  “以前我們是把歐洲的成熟産品拿到中國市場,但現在我們很多創新技術與産品都是率先從中國開發出來,反哺到歐洲市場。”博世中國及亞太區企業傳播與政府事務副總裁蔣健説,“隨着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海外,我們作為他們的合作夥伴,也希望能共同把中國的領先技術向外輸出,一起在國際舞&取得成功。”(記者王默玲、李峰洲)

【糾錯】 【責任編輯:馬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