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熱浪滾燙”中,三支特別的“溫度計”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1 21:02:01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熱浪滾燙”中,三支特別的“溫度計”

字體:

  新華社天津7月21日電(記者王暉)近期,天津高溫預警連續升級。20日,記者跟隨建築工人、電力工人、鐵路巡檢工,用三支特殊的“溫度計”體驗和記錄他們夏日裏工作的一天。

  第一支“溫度計”:汗珠,20米高空上的刻度

  上午10點40分,室外溫度接近35℃,中建六局天津西站南片區(京津冀同城商務區一期)城市更新項目施工現場。鋼筋被曬得發藍,塔吊司機張亮坐在駕駛艙裏,安全帽裏的毛巾已被汗水微微浸濕,工裝上隱約還有昨日的汗漬。對講機傳來指令:“東向3米,下降0.5米”,他眼神專注地盯着下方,左手推動操縱桿,右手精準微調旋鈕,一捆鋼筋穩穩落在指定網格,誤差不到5厘米。

  為了更好地了解塔吊司機的工作,記者戴上安全帽、係好安全繩,沿着狹窄的爬梯慢慢爬上塔吊頂端,20多米的高度,足足爬了十來分鐘。但對於塔吊司機來説,這僅是工作的日常。

  新華社記者王暉(左)和中建六局塔吊司機張亮在塔吊上。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以前駕駛艙沒裝空調,那才叫遭罪,四面玻璃把熱氣全聚在裏面,溫度比外面還要高。”已有17年的高空作業經驗的張亮對早年的工作場景記憶猶新。如今,駕駛艙裏裝了空調,相關部門發布高溫預警後,工地也會啟動“錯時+清涼”雙保險,保障工人們施工安全。

  張亮説,天熱的時候,工地安排他們早晨5點半上塔,11點收工,下午3點後再次開工,“避開‘毒日頭’,在精力最充沛時完成高強度作業,效率更高也更穩妥”。

  傍晚,塔吊臂緩緩停擺。張亮回頭望一眼燈火初上的工地——那裏是規劃建設中的京津冀同城商務區的“心臟”,一條條鋼軌、一根根鋼筋,正把京津冀的距離“拉得更近”。

  第二支“溫度計”:橙色反光背心,50℃鋼軌上的脈動

  天津鐵路西南環線,是天津港通往內陸腹地銜接多條幹線鐵路的“集疏運”咽喉。暑運期間,鐵路上的金屬接觸網因高溫易出現參數變化,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列車通行。

  下午2點55分,地表溫度接近50℃。70多名供電段職工穿着橙色反光背心,在西南環線42公里處沿着線路徒步巡檢。受車輛運行影響,工人們必須搶抓無車通過的“窗口期”進行檢修。

  天津供電段的接觸網工在天津西南環線鐵路進行檢修作業。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暑運期間列車加密,‘天窗期’縮短,作業時間更緊了。”萬家碼頭供電運行工區工長張利宏邊説邊帶記者體驗“十步一測”:紅外測溫槍對準線夾,溫度58℃;用望遠鏡觀察腕臂,發現是否有隱患;掏出扳手,補打兩顆防松螺母,一氣呵成。

  汗水順着張利宏的下巴滴在鋼軌上,常年室外工作把他皮膚曬得黝黑。“別小看接觸網這個工作,列車上的空調、照明等設備都需要接觸網供電。”他説,“把工作做紮實一點,列車和貨物就能準時準點到達。”

  為了保障職工在高溫天氣下的身體健康,天津供電段工會把“送清涼五件套”搬到現場:挂脖風扇、降溫噴霧、藿香正氣水……“設備零隱患,列車零延誤,咱心裏才踏實。”天津供電段萬家碼頭供電車間副主任高雁雷説。

  第三支“溫度計”:光束,0點至4點的“天窗期”

  午夜,京濱鐵路六標段電力遷改工程現場,工人們依舊在忙碌着。

  濱中、濱幸兩條220千伏高壓線需在4小時內完成跨越高鐵的精密遷改作業。由於作業面緊鄰高速運行的高鐵正線,安全容錯率為零。同時需協調鐵路、電力等多部門,確保施工窗口無縫銜接,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

  國網天津建設公司(監理公司)青年突擊隊隊長孫旭把對講機別在胸前,“‘天窗期’只有240分鐘,一秒都不能耽誤”。

  牽引機轟鳴,記者順着手電筒的光束看到,導線在90米高空緩緩滑行,像一條被拉直的琴弦。國網天津建設公司(監理公司)安全監理師儲雲鵬打着手電筒,光束不時掃過高壓導線和鐵路防護網,確保其不與鐵路設備發生觸碰。

  國網天津建設公司(監理公司)工人正在高空作業。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儲雲鵬坦言:“我們監理的職責就是‘釘’在現場,用‘放大鏡’查找隱患,用‘鐵規矩’卡住質量,確保遷改後的線路經得起檢驗。”

  凌晨3點47分,最後一根導線精準落位,濱中、濱幸遷改工程最關鍵的高難度跨越放線任務圓滿完成。

  三天兩夜,三支“溫度計”,三種刻度,卻指向同一個答案:不論外界溫度如何,總有默默堅守的勞動者在保駕護航。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