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7月15日電 題:池鷺夫婦育雛記
新華社記者柳王敏
盛夏時節,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塔峰鎮雷家嶺村,清風吹過杉樹林間,傳來陣陣鳥鳴。當地候鳥保護志願者唐盛利“潛伏”在村民屋頂,他鏡頭裏剛破殼沒幾天的5隻池鷺幼鳥正撲騰翅膀,甚是可愛。
雷家嶺村依山傍水,農田廣,適宜候鳥棲息。今年6月中旬,唐盛利像往常一樣穿着迷彩服、扛着相機走進雷家嶺村的田地山林,樹杈間一個鳥巢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
“鳥巢是用枯枝搭成的,中間略微凹進去,周邊呈散開狀,面積比普通的鳥窩要大,裏面有5枚淺藍色的蛋,一隻池鷺站在鳥巢旁邊。”唐盛利回憶起當時的情形。
7月4日在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塔峰鎮雷家嶺村拍攝的池鷺鳥巢(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盤俊傑 攝)
為了記錄池鷺夫婦育雛全過程,唐盛利找到一處農家屋頂,耐心蹲守了20多天,直到5隻池鷺“寶寶”全部破殼而出。“7月6日清晨是第一隻,接着第二、三、四隻,到了7月10日,最後一隻破殼,巢穴裏變得更熱鬧起來。”唐盛利説。
初生的雛鳥渾身濕漉漉,眼睛尚未睜開,只能趴在蛋殼上努力呼吸。從鏡頭畫面可以看到,親鳥不斷地用喙清理雛鳥身上的黏液,輕柔地將雛鳥攏進羽翼之下。“剛開始,親鳥會將捕到的食物在嗉囊中消化成糊狀,再反哺給雛鳥。”唐盛利説,第一隻出生的雛鳥經常搶食,但是親鳥會把食物均勻分配,讓每一隻雛鳥都不挨餓。
隨着雛鳥長大,羽翼漸豐,它們開始在親鳥的示範帶領下練習振翅,在樹枝間嘗試短距離飛行。然而,雛鳥學飛,跌落下來是常見的事。為此,當地村幹部每天組織人員巡山,發現受傷的鳥或者掉下來的小鳥,及時向當地林業部門反映,進行救護。“現在越來越多的鷺鳥在這裡築巢育雛,每到繁殖季節,我們會加派人手,守護候鳥安全。”雷家嶺村村幹部雷輝説。
7月8日在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塔峰鎮雷家嶺村拍攝的池鷺雛鳥。 新華社發(唐盛利 攝)
藍山縣位於南嶺山脈北麓,處於“千年鳥道”上,是候鳥遷飛通道上最熱鬧的隘口之一,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候鳥從這裡過境。近年來,當地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發動全縣人民守護“千年鳥道”,護林員、護鳥志願者、村級護鳥隊等成為重要力量。
唐盛利在2013年加入當地民間組織護鳥營,成為一名候鳥保護志願者。多年來,他鏡頭裏記錄的候鳥,數量變多了,種類更豐富了。“有一年秋天,我在白鷺群中拍到一隻很特別的鳥,嘴長長的帶點彎,羽毛有金屬的光澤,呈深栗色,飛行速度非常快,後來查資料發現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彩鹮。”唐盛利説,如此珍稀的鳥類能夠出現在藍山,證明當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人們保護候鳥的意識也逐漸提高。
7月8日在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塔峰鎮雷家嶺村拍攝的池鷺。 新華社發(唐盛利 攝)
7月中旬,正值雷家嶺村水稻“雙搶”時節,剛收完早稻的田裏,旋耕機正加緊犁地,昆蟲在泥土間翻飛,一群群鷺鳥向着田間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