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風物間品山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4 10:28:3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於風物間品山海

字體:

  馥鬱清香的陳皮被製作成玫瑰花的形狀,在透明的罐子中歌唱廣東新會做好“土特産”文章的平仄;

  細膩的抹茶粉保持着新鮮的碧色,在與水相遇的那一瞬,香氣四散,氤氳着貴州銅仁鄉村振興道路上的芬芳;

  莫高窟“飛天”形象掙脫斑駁墻體,印刻在冰箱貼、書簽、茶盞上,續寫甘肅敦煌文化的華光璀璨……

  5月11日,以“打造文旅新品牌 滿足消費新需要”為主題的2025世界品牌莫幹山大會·文旅系列活動,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舉辦。活動現場,全國多地風物亮相,描摹出一幅獨特鮮活的中國風物畫卷。

  神州風物,各有其美。探尋一味風物,不僅是感受一地生活智慧,更是揭示一種文化韻味,展開一段發現之旅。

  亙古亙今,展現文化的傳承與共鳴

  提到甘肅敦煌,人們總會聯想起它獨特的歷史文明。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門戶,多元文明在敦煌匯聚交融。

  “這個文創好漂亮啊!”經過甘肅敦煌風物展位的人們紛紛感慨。

  從精美的壁畫元素筆記本、獨具匠心的飛天主題飾品,到充滿創意的茶碗,這些物品不僅具有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也成為傳播和弘揚敦煌文化的生動載體。

  敦煌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葉長安&&,希望通過這些文創産品,讓游客不僅能帶走旅游時的照片,還能帶走敦煌的文化記憶。

  “我朋友屬兔,我要買這個兔子圖案的香囊送給她”“這個比較可愛,有時來運轉的寓意”……福建霞浦風物展位前擠滿了年輕人,桌上帶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風物展現着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這是我們畬族特色的耳墜、毛衣鏈、書簽……”福建省霞浦縣文旅産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池曉莉介紹道,“畬族的吉祥圖案是鳳凰,可以看到,上面很多圖案都會以鳳凰為主。這是畬族人民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注入其中的表現。”

  池曉莉&&,展位所有文創産品中的刺繡圖案,均由畬族師傅手工繡成,和其他地方不同,畬族有“男繡女不繡”的傳統。“也就是説你所看到的這些精美的刺繡,多出自男性之手。民族文化和傳統非遺技藝交織,成為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原因。”

  和敦煌文創、霞浦畬族手工一樣,不少承載文化基因的風物,都在講述着各地的悠久文明。江蘇蘇州風物展位,一件件色澤華麗、圖案精緻的絲綢製品,盡顯江南絲綢文化的獨特美學;山西永濟風物展位,由手工老粗布製成的虎頭鞋、布偶、床品,展現當地非遺的嶄新活力;內蒙古呼倫貝爾風物展位,小巧玲瓏的皮雕鑰匙扣、栩栩如生的羊毛氈,講述着來自大草原的游牧風情……

  改寫青山,激發鄉村振興澎湃動能

  “大家看我手裏的冷吃兔,色澤鮮艷,麻辣鮮香……”直播間裏,龔向桃與網友頻繁互動,短短幾分鐘就吸引上千人觀看。

  龔向桃是自貢榮縣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一次偶然機會走上直播道路,讓當地的農特産品走向千家萬戶,被大家親切稱為“蜀中桃子姐”。

  走近“蜀中桃子姐”展位,屬於川渝的熱辣香味撲鼻。冷吃兔、冷吃牛肉、大頭菜,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都是基於本地農産品的深加工。

  “品牌通過與自貢農戶合作,帶動了兩萬餘戶農戶種植大頭菜等農産品,增加了農民收入。”“蜀中桃子姐”品牌創始人黃明説,公司直接為當地提供了170余個就業崗位,助力員工在家門口就業、實現穩定收入;間接帶動上下游産業鏈一萬餘人增收,切實改善了當地居民生活。

  “嘗嘗我們貴州的抹茶。”貴茶展位上,貴茶集團大客戶部楊琳一邊熱情招呼來賓,一邊手法嫻熟地把抹茶衝入冰牛奶中,沁人的香氣漾開,展位前的人們已等不及要啜上一口……

  近年來,貴州貴茶(集團)有限公司在銅仁市江口縣投資建設了全球最大的精製抹茶單體車間。這座“抹茶超級工廠”擁有年産4000噸精製抹茶生産線和最先進的智能拼配系統,經過精製線加工出來的抹茶原料稱為碾茶,在工廠的磨粉車間裏,碾茶被研磨成茶粉。

  從無到有,再到世界級規模,抹茶作為貴州“新特産”形成強勁的輻射帶動效應。楊琳介紹,截至2024年,貴茶集團已建成高標準抹茶原料基地6萬畝,帶動周邊近10萬人就業增收。

  和貴茶一樣,內蒙古烏審旗展位的羊肚菌也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或許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羊肚菌應該是南方的,在內蒙古這種大草原怎麼會有呢?”烏審旗包聯辦宣傳整改組組長白琛龍介紹,立足當地穀雨時節野生羊肚菌自然生長的生態優勢和羊肚菌“菌中之王”的價值,烏審旗呼吉爾特村經過多年試驗,總結出從當地野生羊肚菌中提煉菌種,大田雙膜、大棚中膜覆蓋種植等關鍵技術,每畝産量達1200斤。截至目前,累計帶動周邊地區種植羊肚菌300余畝,實現産值1750萬元,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以上。

  從貴州抹茶、內蒙古烏審旗羊肚菌,到山西鄉寧葡萄酒、山西大寧紅富士……一件件風物,在各地人民的智慧下,正發展成為特色産業,邁向更廣闊的市場,助力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風物作嚮導,成為出行的理由

  “等我放假了就去呼倫貝爾,好喜歡這款明信片。”這是一位長春的網友在看到小紅書賬號“呼倫有禮”所發布的“美食版呼倫貝爾明信片”後,在評論區發出的感嘆。

  呼倫貝爾市文旅投集團工作人員莫日根&&,“呼倫有禮”賬號運營不久,已有不少網友留言被這些文旅産品“種草”,希望一旦有機會就能來呼倫貝爾看一看。

  從淄博燒烤“出圈”,“爾濱”凍梨火熱,到今年“五一”重慶榮昌“一隻鹵鵝帶火一座城”,可以看到,地方風物正不斷成為人們出行的理由。

  夜幕降臨,歌聲漸起,燈光燦爛。5月11日在莫幹山草坪美食音樂節現場,一件件地方風物在人們心中埋下出行的種子。

  隨着人群漸漸聚集到舞&前方,一場音樂狂歡拉開序幕。貴州地戲、馬頭琴四重奏、呼麥、頂碗舞……來自不同地區的表演者用不同的形式,展現各地的風貌與文化。萬物涌現,時光流轉。

  “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一首耳熟能詳的《鴻雁》悠遠蜿蜒,讓人仿佛置身草原;“咱不誇這稷山風景這邊好。”《知否稷山》一響,山西稷山鄉民的笑臉與希望躍然眼前;“我從廬山寫信給你,期待你的芳香之旅。”一首《我在廬山等你》,向現場觀眾展現廬山體驗雄、奇、險、秀的旖旎風光……

  如果説音樂節的節目是從視覺和聽覺發出邀約,那麼現場風物展位所聚集的美食,則是進一步通過味蕾的跳動,吸引人們前往。

  傳承百年的“鹽城八大碗”,八碟八筷、八杯八盞、八碗大菜,是鹽城飲食文化的“標配”,河湖海生態三鮮、東&魚湯麵、小吃雞蛋餅讓鹽城美食有了鮮明的注腳。在鹽城風物展位上,金剛臍、大師肉圓吸引了不少“吃貨”的注意。

  “我剛嘗了點肉圓,有機會我要去鹽城嘗嘗那裏的魚湯麵。”來自貴州的趙女士説。

  腳踏星空牧場的察哈爾羊,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天然綠色的品質成就了健康美味。皮黃肉色深紅,色澤誘人的烤全羊甫一出爐,便成了全場焦點。一口便能嘗盡草原本味,收穫味蕾與心靈的雙重滿足。

  璀璨燈光漸漸暗下,晚會落下帷幕。對於現場意猶未盡的觀眾來説,歌聲散去、舞檯燈光熄滅並不意味着結束,而是一個關於出行的開始即將到來。

  今年“五一”假期,我國旅游市場整體呈現火熱而有序的景象。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假期5天,全國國內出游3.14億人次,同比增長6.4%;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0%。亮眼數據的背後,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旅游産品供給。

  作為廣東新會的“三大名片”之一,在新會,陳皮果香瀰漫在村頭巷尾,融入百姓生活,也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來。為了吸引更多游客,新會以“非遺+研學”的模式,帶動農文旅深度融合。

  江門市新會區委宣傳部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熊星&&,每年2-3月,新會在柑樹盛花期舉辦柑花節,游客可以品嘗柑花茶、柑花製作的糕點或甜品;5-7月組織小青柑採摘節、7-8月組織青皮採摘節、10-12月的新會柑採摘季組織紅皮採摘節。“在新會,四季有節慶,‘一顆柑’‘一塊皮’正成為旅游業的重要助推器。”

  於風物間品山海,自人文裏探古今。或許是一款美食,或許是一個節日,或許是一個文創産品,風物的吸引力,正不斷躍升。

  北京交通大學現代旅游研究院院長、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輝&&,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需要有品牌特質的旅游目的地支撐。從“心有所動”,到“行有所至”,如何讓游客“游有所值”,將成為未來各地的考題。(記者 邱犇)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