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蘭浩特:“文化村長”在鄉村“種”文化-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22 18:13:01
來源:新華網

內蒙古烏蘭浩特:“文化村長”在鄉村“種”文化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22日電 題:內蒙古烏蘭浩特:“文化村長”在鄉村“種”文化

  新華社記者劉偉、魏婧宇

  “湛藍的天空鴿子在飛翔,碧綠的草地上牛羊肥壯,新時代的新華村天天在變樣……”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太本站鎮新華村的活動室裏,30余名村民跟著“文化村長”冷鳳閣一句句學唱村歌《新華村——富饒的家鄉》。

  67歲的冷鳳閣是烏蘭浩特市老年佳音藝術團團長,2022年來到新華村當“文化村長”後,他牽頭創作村歌,組織村民開展歌咏比賽、秧歌大賽,“沒事炕上躺”的村民們都被調動起來,成為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的“熱鬧人”。

  “文化村長”冷鳳閣在教村民唱村歌。(受訪者供圖)

  烏蘭浩特市自2022年開展“文化村長”助力鄉村文化振興行動,已為51個村(嘎查)配備了“文化村長”。“文化村長”不乏文化能人,有烏蘭牧騎隊員、退休教師等,通過組織開展理論宣講、村歌嘹亮、書寫美好生活等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也促進了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村長’不僅將文化活動帶到鄉村,更是將文化的種子‘種’在鄉村。”冷鳳閣説。帶領村民唱歌跳舞近兩年後,他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村民願意走上舞臺了。“我第一次和老年藝術團的成員們到村裏演出,村民們只是坐在臺下鼓掌。現在村民們能唱歌、會演小劇,文藝演出時也能出四五個節目了。”

  71歲的新華村村民王秀傑,之前不敢想村裏能有村歌,更不敢想自己會站上舞臺唱村歌。“歌裏寫的是我們的家鄉,和左鄰右舍的老姐妹們一起唱出來,感覺格外親切。”她説。

  新華村黨支部書記白宏説,新華村是一個由漢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等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隨著“文化村長”的到來,村裏的文化活動越來越多,各族群眾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其樂融融。

  “文化村長”阿古拉(左一)在教村民拉四胡。(受訪者供圖)

  四胡藝術內蒙古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阿古拉,是葛根廟鎮胡格吉勒嘎查的“文化村長”,他將國家政策、村規民約、家風故事等編成好來寶,用朗朗上口的唱詞向村民們進行宣講。

  “鄉親們不僅愛聽好來寶,還學著自己創作好來寶,將不亂丟垃圾、不酗酒賭博等內容都寫了進去。”宣講了幾次後,村民白山虎找到阿古拉,拿出自己寫的好來寶請他修改。阿古拉説,“這讓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是一種感染,更是一種引領。”

  興安盟委委員、烏蘭浩特市委書記楊冀鵬表示,“文化村長”充分對接村民的文化需求,將眾多文藝項目帶進鄉村,鄉村文化活動“有人管、有人演、有人幫”,為鄉村文化發展注入了活力。越來越多村民從“學文化”到“用文化”,從“當觀眾”變成“當主角”,享受著日益豐富的文化生活。

  文化的種子在鄉村播撒,滋養著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助推了鄉村旅遊的發展。

  村民在烏蘭哈達鎮三合村表演舞蹈。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烏蘭哈達鎮三合村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裏的民俗風情步行街兩側布滿特色餐飲、民俗體驗等店鋪,步行街中間的小廣場上,村民合唱團演唱的村歌《稻香記憶》吸引遊客駐足傾聽。

  “村民基本都會唱村歌,在旅遊旺季的時候,村裏會舉辦小型廣場演出。遊客們在歌聲中漫步村莊,遠眺村外的稻田,感受一份別樣的詩情畫意。”烏蘭哈達鎮黨委副書記李曉路介紹道。

  據了解,烏蘭浩特市各村(嘎查)的“文化村長”組織音樂志願者到村採風,已創作村歌17首,結合村歌開展村舞編排展演,共編創村舞160支。在杜鵑節、賽馬節、採摘節等鄉村文旅活動中,村歌村舞成為最亮眼的節目之一,帶動鄉村旅遊熱度進一步提升。

  楊冀鵬表示,未來要繼續引導“文化村長”發揮作用,做好傳播文化正能量的使者,推動鄉風文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