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正當時|扎根沃土 “新農人”成興農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3/28 15:46:21
來源:新華社

春耕正當時|扎根沃土 “新農人”成興農人

字體:

  春天是充滿生機的季節,意味著美好、青春和希望。近年來,一批愛農村、愛農民、愛家鄉的年輕人返鄉,扎根沃土,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在廣西來賓市興賓區鳳凰鎮的上千畝蔗地裏,“90後”“新農人”余才庫奔忙于田間地頭,安裝了北鬥導航係統的拖拉機正來回穿梭。

  余才庫站在安裝了北鬥導航係統的拖拉機旁。(視頻截圖)

  余才庫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投身到甘蔗種植這項“甜蜜的事業”。如今,他的種植規模不僅越來越大,還為周邊農戶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

  余才庫説,“2017年創辦了我的合作社福庫農機專業合作社。我們起初是5個人,到目前是55個人,就是一步一步擴大。我們合作社目前有農機50多臺套,服務范圍300多戶農民,現在不斷增加,輻射面積大概是1萬多畝。”

  植保無人機、北鬥導航、智慧農業物聯網……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各式各樣的新農具成為農業生産的“新式裝備”。余才庫也一直在學習新的技術,引進新的設備。

  余才庫説,“對我們産業來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提高了效益,解放了勞動力。我們一直在學習新的技術,引進來提高我們的效率。”

  3月19日,自走式無人植保機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雙樓村的無人農場進行除草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如今,很多大學生像余才庫一樣,看準農業生産向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現代化轉變的機會,畢業後選擇走進田間地頭,把青春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以前種地靠天氣,現在種地靠科技。現如今,網絡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農資。目前我種植的1000畝小麥全部用上了5G新技術進行生産管理。”——杜曉義,今年33歲,河北邯鄲永年區西河莊鄉善寨村人,大學學的電腦專業。畢業後他便回鄉創業,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投身于農業生産。

  他告訴記者,他們的“5G智慧農業平臺”的前端裝置和設備有苗情監測站、氣象站,包括蟲情測報站等等。農田的實時資訊,包括作物資訊還有土壤情況,可以通過物聯網傳回指揮中心,並且通過大數據分析形成農業資訊圖。農技人員可以通過實時數據,發出灌溉、施肥,包括澆水、施藥等一係列指導農業生産的各種指令。

  杜曉義的“5G智慧農業平臺”的前端裝置和設備有苗情監測站、氣象站,包括蟲情測報站等等。(視頻截圖)

  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不斷賦能農業生産。

  杜曉義説,“像以前,一個人種二三十畝地就已經不少了。現在通過數字化管理,1000畝的麥田管理只需要幾個人就夠了。成本降低了50%左右。”

  在“新農人”的操控下,遠端管理農田,種地盡顯“科技范兒”。“作為年輕人,就要和過去種地不一樣。用現代技術改變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用自己的真本事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杜曉義説。

  杜曉義通過網絡對種植的1000畝小麥進行生産管理。(視頻截圖)

  在吉林省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正帶領社員們對農機具進行全面“體檢”。

  韓鳳香説,今年的備春耕與往年不一樣。“每年我們備春耕,哪個種子好,哪個化肥好,我們直接購進。但是今年我們加入了更多科技的力量,用科技引領。”

  韓鳳香在跟工作人員溝通化肥相關事宜。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

  韓鳳香大學畢業後便回村經營合作社。十幾年來,她帶領村民開展保護性耕作,應用大型農機具開展全程機械化耕作,糧食産量穩步提高。“目前我們的種子和化肥已經訂購完畢,下一步我們就等待我們的這些個農機具“鐵牛兒”進入我們的地裏邊,遍地飛跑,在土壤適宜的時候,播下我們希望的種子,贏得我們碩果累累的一個秋天。”她説。

  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農人”以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在廣闊的田野孕育著新的希望。

  3月2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同大鎮,飛手一天可以完成500多畝地的打藥或施肥作業。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記者:陳一帆、覃廣華、梁舜、

  司曉帥、趙鴻宇、鄒尚伯

  編輯:吳煒玲、董琳娜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