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我國活躍開源項目已超過300萬,活躍開源開發者達227萬人;開源貢獻量位居全球第三,2024年開源貢獻量達5033.61萬次,同比增長24.44%……來自2025開放原子開發者大會的一組最新數據,彰顯中國開源生態的蓬勃發展態勢。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目前,開源鴻蒙與開源歐拉已經成為中國首批“畢業”的開源項目,中國開源生態迎來從“數量增長”到“質量躍升”的關鍵轉折。從智能手機到具身智能,從金融終端到人造衛星……開源技術的規模化落地,將賦能千行百業加快數字化轉型。
首批項目“畢業”開源生態邁入新階段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開源技術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
“開源模式推動我國在AI算力、芯片架構和産業生態上的協同創新,為全球數字技術變革貢獻中國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開發者大會主題報告中&&。他指出,在硬體領域,以RISC-V為代表的開源架構正在快速崛起,2025年全球市場滲透率達25%,未來開源RISC-V將引領下一代AI算力體系,為我國在後摩爾時代的自主創新提供重要機遇。
與此同時,中國的開源項目正在完成從技術孵化到生態成熟的“蛻變”。

圖為大會現場。
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日前宣布,旗下開源鴻蒙與開源歐拉成為首批“畢業”項目。在業內專家看來,這是中國開源創新與應用的重要碩果,標誌着我國開源生態建設邁入新階段。
依照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開源項目管理體系,“畢業”是開源項目運營孵化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不僅標誌着開源項目已通過基金會技術監督委員會(TOC)的嚴格評審,達到了成熟穩定的標準,更是開源項目在技術、社區治理和生態等方面高度發展的體現。
“畢業項目不僅具備強大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還將為全球開發者和用戶創造更大價值,對行業創新和技術進步産生深遠影響。”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秘書長助理李博&&。
開源鴻蒙、開源歐拉兩大項目“畢業”,表明它們已具備成熟的技術體系、健全的社區治理和廣泛的産業適配能力,成為可被信賴的數字基礎設施。
“開源鴻蒙已構建起適配多智能終端、覆蓋全場景的技術體系。”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研發部部長李少輝對《經濟參考報》記者&&,截至目前,其大版本已迭代10次,擁有9700名核心貢獻者,覆蓋金融、工業、醫療等行業的1400餘款産品,技術能力深度融入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開源生態提供了“從底層到應用”的完整架構支撐。
歷經12次大版本迭代,開源歐拉表現同樣亮眼。與英特爾、Arm、AMD三大國際芯片企業均成為社區捐贈單位,並與10多家全球開源組織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匯聚2.3萬名代碼貢獻者、2100多家成員單位,累計服務用戶超過550萬,成為中國行業數智化的首選操作系統之一。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已有50個孵化期項目和2個畢業項目,重點布局在操作系統、數據庫、人工智能等領域。
加速前沿技術落地 推動産業轉型升級
當前,開源技術正加速前沿技術落地,成為推動産業升級與轉型的關鍵引擎。
在具身智能領域,“夸父”人形機器人是國內首款可跳躍、可適應多地形行走的開源鴻蒙人形機器人。在航空航天領域,大連理工大學打造的“大連1號——連理衛星”成為中國首顆採用開源鴻蒙實時操作系統的微納衛星。在交通領域,基於開源鴻蒙操作系統底座打造的北斗船載智能終端,為水運行業數字化發展提速加碼……
開放、共享、協作的核心理念,也在推動前沿領域加快破解創新梗阻。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技術官唐劍在開發者大會上指出,在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征程中,機器人泛化能力不足,成為行業核心痛點。“破解之道在於‘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開源開放模式。”他強調,構建健康、高速發展的開源生態,是系統性提升機器人在場景、任務及本體上泛化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開源項目牽引下,産業鏈集群也在加速崛起。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力介紹,經開區高度重視開源生態,構建“國家級開源組織+龍頭企業”格局,實施“開源聚力行動”,通過“科創十條”“AI二十條”“人才十條”等專項政策,系統性支持開源項目和企業發展;建設國內首個AI開源社區“模力方舟”,已上線超1.6萬個開源模型、超1萬項數據集,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源創新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開源鴻蒙、開源歐拉成功“畢業”,開源生態正在迎來新一輪擴容升級。據了解,當前,華為、騰訊、阿里、浪潮等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持續投入建設開源生態。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與“五嶽紀元”量子計算操作系統、TOMs、M-Robots等項目代表簽約,合作涵蓋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器人等多個關鍵技術方向。
深化産教融合 釋放開發者生産力
業內專家&&,逐步成熟的開源項目正迅速向千行百業滲透,展現出開源生態的商業化潛力。而開發者是開源生態的根基,是推動技術進步和産業創新的主體力量。
深開鴻CEO王成錄認為,開源具有四大重要價值:提升代碼質量、釋放開發者生産力、完善軟體供應鏈、成為創新載體。價值的實現需要更多大型企業主動投入我國的開源事業,為其做出傑出貢獻,共同夯實國家軟體基礎設施。
“‘新一代開源開發者’,不僅僅是能寫代碼的學生,更是一群具備開放協作能力、工程化實踐能力、社區貢獻意識的年輕技術人才。”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教育培訓部負責人韓江對記者&&,這些人才需要成長於真實項目,懂規範、重協作、能快速把知識轉化為可交付成果,是未來數字世界的核心力量。”
“未來,通過不斷健全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深化産教融合,中國的開源事業將匯聚更多力量,在全球數字技術創新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北京理工大學信息技術創新學院院長吳長高指出,要“實現産業驅動的知識體系和産教融合的培養體系循環驅動”,讓開源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開源的本質是協作,其未來在於共治,唯有堅持開放、透明、包容的原則,凝聚政府、企業、學術界和社會的合力,才能讓開源真正成為科技進步與人類福祉的引擎。”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延川強調。(記者 班娟娟 鄧林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