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數據顯示,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前三季度上海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0721.17億元,為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4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較上半年提升0.4個百分點。
打開這張成績單可以看到,上海重點打造的三大先導産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前三季度跑贏工業“大盤”,成為引領上海工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一個“新”字,成為上海前三季度經濟數據的最大亮點。
先導産業增速喜人
前三季度,上海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2%,規上工業總産值同比增長5.7%。三大先導産業製造業産值同比增長8.5%,增速快於全市規上工業總産值2.8個百分點,其中,人工智能製造業增長12.8%,集成電路製造業增長11.3%。
2020年,上海市“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三大先導産業”的概念,即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産業。2024年,上海三大先導産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年均增速13.1%。當前,三大先導産業製造業已經成為引領上海工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以生物醫藥産業為例,2021年至2025年9月,上海獲批上市國産1類創新藥合計30個,佔全國17%。目前,國際排名前20的藥企和醫療器械企業中有19家在上海設立總部或研發中心。得益於創新藥國際化步伐加快及産業政策持續優化,前三季度,上海醫藥品、西藥原料藥出口分別增長21.5%、40.7%。
除了三大先導産業,上海近年來還培育了不少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包括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今年前三季度,上海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産值同比均實現雙位數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前三季度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總産值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比重已攀升至44.1%。這意味着,五年間,上海新舊動能轉換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工業“底盤”正在重塑。
“前三季度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穩定在4.4%左右;工業機器人、半導體存儲盤、電子元件等高端産品産量增速均超10%,技術創新正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朱啟貴&&,上海市在新質生産力培育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呈現創新動能持續增強、未來産業加速布局、企業主體活力迸發的特徵。
科創企業蓬勃成長
宏觀增速的背後,是一家家企業從小變大、變強的故事,從中可以窺見上海新質生産力的成長歷程。
上海徐匯正在打造全國人工智能發展高地,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便坐落於徐匯濱江。2023年9月成立至今,“模速空間”已吸引200余家企業入駐,入孵企業估值超百億,並進一步帶動集聚150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755家大模型企業。
今年7月份,稀宇極智(MiniMax)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攜首款全棧通用智能體亮相,展示了從“解放大腦”到“解放手腳”的AI生産力革命。自研模型的飛速進展,有力支撐了MiniMax的全球業務拓展。迄今,該公司産品已服務了超過200個國家及地區的逾1.57億名個人用戶。
稀宇極智副總裁嚴奕駿&&,MiniMax快速發展的身後,是上海“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人工智能産業生態,以及算力、場景、數據、人才等行業發展關鍵要素的支撐。
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芯片支撐。國內光電混合算力獨角獸曦智科技今年發布了國內首個光互連光交換的圖形處理器(GPU)超節點。
曦智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沈亦晨&&,該公司的業務收入在過去三年快速增長,今年芯片出貨量已經達到數萬顆。沈亦晨預測,未來五年,硅光芯片在智算中心的佔比有望提升至30%以上,規模化量産將推動成本降低到應用普及的正向循環。
將視線東移,浦東正在全力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産業集群,全球首創、中國首發、臨床首用的創新産品在這裡持續涌現。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副區長徐徠&&,“源頭創新、鏈聚全球”已經成為浦東生物醫藥最鮮明的特色。
在浦東張江,創新藥龍頭百利天恒上海創新研發中心的選址進入關鍵階段。百利天恒創始人朱義透露,公司計劃將全球“0到1”的創新研發中心設立於此,布局腫瘤創新藥前沿領域。“選擇落地上海,正是看中這裡成熟的産業生態與高效的政策支持。未來我們將依託上海的資源優勢,衝刺全球市場。”
創新生態持續完善
新動能持續成長壯大的背後,是上海不斷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
今年上半年,上海發布2025重點産業布局圖,發揮産業集聚效應,創新濃度進一步提升。産業布局圖顯示,上海前瞻部署了10條重點産業鏈,以及14個區級主導産業特色賽道集聚區,超1500萬平方米“築巢空間”同步開放,面向全球招商。
上海各區已經形成許多特色優質“空間”。閔行依託“大零號灣”區域,科創策源功能不斷強化,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閔行基地、上海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平台項目正式啟用;嘉定的“上海械谷”,依託産醫融合創新發展模式,培育醫療器械領域新質生産力……
與此同時,圍繞資金、平台、場景等關鍵創新要素,上海重磅舉措頻出。今年9月份,上海未來産業基金宣布完成擴募,規模由100億元增至150億元。據悉,基金已經在可控核聚變、量子計算、AI for Science、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布局了一批優秀項目。對於一家設立不足兩年的基金而言,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擴募,足見資本市場與産業界對上海創新環境的信心。
中試是打通實驗室創新成果向産業化應用的“最後一公里”。今年9月份開幕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上海針對重點關鍵領域,率先布局一批示範性的中試平台,包括光刻膠及原材料中試平台、新型儲能測試基地(應用示範電站)中試平台、面向航發領域的高端機床裝備中試平台和人形機器人中試平台。
作為“AI+製造”的最佳實踐場,上海正積極開展智能工廠建設工作,目前上海已累計培育12家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254家上海市先進級智能工廠,高水平智能工廠數量國內領先,有力推動製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
上海經信委副主任蒲亞鵬&&,下一階段,上海市投促部門將持續推動政府、資本、産業三方高效協同,深入推進“科技-産業-金融”的深度融合。通過資本引導科技創新、助推産業升級轉型,為上海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記者 杜康 高少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