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論壇共話金融創新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1 10:11:33
來源:經濟參考網

金融街論壇共話金融創新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字體:

  日前,2025年金融街論壇年會平行論壇“金融創新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合作承辦,以“新服務、新突破、新生態——金融創新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旨在搭建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平台,推動民營企業金融服務落地見效,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凝聚金融支持民營經濟共識

  全國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羅來君在致辭中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金融支持民營企業25條等政策落地顯著改善了融資環境。針對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痛點,他強調建立民營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的緊迫性,提出通過信用體系建設破解“連環債”難題,推動融資方式從依賴實物抵押向信用融資轉變。同時,面對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浪潮,要鼓勵民營企業提升現代化治理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全國工商聯也將持續搭建“政銀企”對接平台,推動政策落地。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主席黃奇帆圍繞“‘生産性服務業’——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重要賽道”作主旨演講。黃奇帆指出,我國製造業已實現“五大領跑、五大並跑”——汽車、造船、電力裝備、高鐵裝備、新能源裝備領域領跑全球,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領域與發達國家並跑,製造業全球佔比達32%。黃奇帆詳細解讀了生産性服務業的十大類範疇(涵蓋研發、物流、檢驗檢測、金融、綠色低碳、數字化、貿易、知識産權、專業諮詢、人力資源),強調其是GDP增長極、獨角獸培育極、服務貿易提升極、全要素生産率驅動極,呼籲民營企業拓展生産性服務業賽道,既能緩解製造業內卷,又能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還可盤活寫字樓資源,為“十五五”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開闢新空間。

  多維度探索金融創新路徑

  主題演講環節,多位行業專家與企業代表分享了金融創新賦能民營經濟的實踐與思考。

  中國人民銀行江蘇省分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江蘇省分局局長周誠君提出“可信數據空間”解決方案,通過隱私計算、區塊鏈、聯邦學習等技術,實現“數據不出域、可用不可見、使用可追溯”,破解中小微企業信用數據採集難題,助力構建精準化梯度融資體系。據了解,目前江蘇省內已有金融可信數據空間實驗室等主體,正積極推動該模式落地。

  建信金融資産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明合介紹,作為註冊於北京金融街的金融資産投資公司(AIC),建信投資累計落地項目超5000億元,連續九年同業第一,約1/3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面向“十五五”,公司將全面融入科技創新産業創新融合生態,為民營企業提供“廣覆蓋、長期限”“全産品、全周期”“零距離、夥伴式”“差異化、高效率”“強協同、深賦能”五大特色服務。未來三年,公司股權支持民企的規模和數量將大幅增加,有效助力破解融資難題、推動創新與産業融合。

  阿里雲智能集團副總裁、公共雲事業部新金融行業總經理張翅以“深化金融服務,金融大模型的破局時刻”為題,以“AI賦能金融數字化升維”為核心展開演講。他提出金融行業全棧AI能力體系構建的四個方向:一是從戰略認知層面推動經營範式升級,將AI從工具轉化為核心競爭力;二是將區域産業優勢和企業經營的數據和知識內化到AI模型,形成差異化價值;三是重構人機協同、碳硅共生的制度,為金融專業專家配備“專業助手”;四是構建全流程AI風險防控體系,應對新技術伴生風險。阿里雲計劃未來持續投入,推動大模型在金融領域的深度應用,助力金融創新賦能民營經濟。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以“智能體引領AI革命——推動産業升級,重塑經濟形態”為題在演講中重點闡述了“智能體”概念,指出大模型若要落地百行千業,需進化為智能體。他強調,智能體革命將重新定義生産關係、組織結構和商業模式,對民營企業而言,可降低成本、提升創新能力與存活率,鼓勵更多人創業。他呼籲企業主動擁抱變化,學會與智能體協作,在時代變革中搶佔先機,助力金融服務創新與民營經濟活力激活。

  華大集團首席執行官尹燁從“生命科學與科技創新融合”視角分享。他指出,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核心是“創造性破壞”,即通過顛覆性技術突破實現發展,而非單純依賴勞動力或資本積累。他強調,“新質生産力”的核心是技術革命性突破,比如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6G等本質上都是新質生産力。這也就意味着必須高度重視基礎科學研究,而企業則必將在以大科學工程、大數據驅動的基礎研究中大放異彩。

  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指出,“政策活、企業活、資金活”,中國企業在AI、人形機器人、固態電池、生物醫藥等領域表現突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産興趣回升,國內資金對權益資産關注度恢復。他強調,重科技與促民生並不矛盾,完善的社保體系能擴大內需,讓民營企業産品“賣得上價”,形成“研發-生産-消費”良性循環,助力打破低物價循環,推動經濟回歸正循環。

  在主題為“金融與科技的雙向奔赴:構建耐心資本賦能新質生産力長效機制”的圓桌交流上,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培育耐心資本需政府營造穩定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市場發揮專業價值發現作用、企業夯實技術自主與基本面,三方協同打破壁壘,形成“始於科技、成於金融、興於産業”的良性循環。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通過市場化遴選子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峰瑞資本等市場化機構則呼籲政策規則協同,減少“合成謬誤”;企業代表則強調與資本的“透明互信”,通過深度盡調建立長期共識。(記者 羅逸姝)

【糾錯】 【責任編輯:郭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