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綿陽科技城的長虹創新實驗室,一組高速背板連接器正在進行極限環境測試,數千個接觸對數在極端環境下保持穩定傳輸;在量子測量基地,量子動態絕對重力儀將測量精度鎖定在1毫伽級別,為現代導航、地球物理觀測裝上“中國眼睛”。
這兩個場景的交疊,勾勒出這家龍頭製造企業向科技創新型企業跨越的奮進軌跡。通過構建“人才+平台+機制”創新體系,長虹控股集團已培育出23家國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在智慧家居、數字産業、人工智能等領域形成技術突破,書寫着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跨越的新篇章。
“人才+平台+機制” 體系優化中重構創新基因
完善制度機制、築牢産業根基,是長虹控股集團創新體系的鮮明特徵。在人才培育領域,其打造的數字培訓師,能夠精準定位員工技能差距,賦能員工數字化應用能力。這種創新培育人才的制度,助力工廠管理效率提升30%,新員工學習效率更是提升了70%。
在平台建設上,長虹控股集團通過搭建集團總部與子公司兩級創新平台,形成覆蓋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的全鏈條研發網絡,打造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雲計算與大數據中心、AI實驗室等科研基地。

圖為FLASH放療設備。(資料照片)
激勵機制更具突破性。長虹控股集團將超額利潤分享、股權期權激勵制度化,部分産業單元實施10%超額利潤分享機制,下屬子公司探索合夥、員工持股等激勵模式。
在對創新體系持續進行重構與突破的過程中,高速背板連接器/線模組、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台、AI工業視覺檢測、鋰電硅基負極材料等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産學研用”一體機制 開放協同中加速成果裂變
長虹控股集團與國內一流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點企業進行聯合研發,構建的“産學研用”一體機制展現強大合力,推動“長虹雲帆”生成式大模型、“星閃”模組/鴻蒙模組、Flash放療設備、零下180℃深冷冰箱等一系列創新成果的落地。
以長虹控股集團攜手科大訊飛打造的全球首個基於大模型的智慧家電AI平台——長虹雲帆AI大模型為例,在家電中率先接入DeepSeek,以多模態交互為核心,重構電視的智慧屬性,具備大模型決策、多模態交互、AI智能體等多個核心能力,讓電視從“播放終端”升級為智慧家庭交互核心與控制中心。
成果轉化環節的協同效能同樣亮眼。長虹控股集團旗下中玖閃光醫療科技與中物院十所創新合作模式——雙方聯合組建超百人研發團隊,精準對接技術需求,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示範樣本。
硬科技與柔性製造 技術攻堅服務國家戰略與民生改善
硬核技術攻堅與柔性場景適配的深度融合,彰顯長虹控股集團創新的市場穿透力。在特種裝備領域,長虹控股集團憑藉多項自主創新的專項技術,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關鍵支撐:長虹華豐科技特種連接器為神舟二十號研製,適配交會對接信號傳輸與航天員生理數據監測需求;零八一集團低仰角跟蹤技術,可在強地雜波環境下穩定跟蹤長征二號F遙二十火箭,精準採集發射“黃金60秒”數據,為指控中心提供初始飛行段關鍵參數支撐;紅星電子特種陶瓷技術應用於神舟二十號,保障地空信號傳輸穩定性,為飛船複雜太空環境下的安全可控運行提供關鍵材料支持。以上配套技術共同構建起航天保障體系,覆蓋發射、對接全環節,彰顯了長虹在高端裝備領域的硬核實力。
在為國家重大工程築牢科技根基的同時,長虹控股集團亦將技術創新延伸至民用領域,以“科技為民”的願景推動産業升級與民生改善。AI工業視覺檢測系統,解決産品多面異構的極微缺陷全檢難題,讓家電連接器質檢合格率大幅提升;“雲帆”生成式大模型推動智慧家居向“主動服務”升級,實現多模態交互與場景化學習。
站在新起點,歷經60余載的長虹控股集團正以“創新生態構建者”的姿態,推動更多從“0”到“1”的突破;正以重構創新基因、加速成果裂變、科技報國與科技為民的創新哲學,為製造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動能。(記者 程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