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法治宣傳員”打通校園普法“最後一公里”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7 07:34:27
來源:法治日報

“小小法治宣傳員”打通校園普法“最後一公里”

字體:

  11月20日,深秋的暖陽灑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平桂區黃田鎮路花小學校園裏,一場特別的“崗前”培訓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4名學生站在路花小學的“法治櫥窗”前,用清脆的聲音依次講解法治知識。一旁的檢察官不時點頭,眼中滿是讚許。

  “這4名學生是我們在路花小學新培養的一批‘小小法治宣傳員’。今後,她們將用同齡人的視角和易懂的語言,向同校的學生們普及法律知識。”平桂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邱文鑫向《法治日報》記者介紹。

  長期以來,分散的鄉村學校面臨着法治教育覆蓋廣度與頻次受限的現實困境。儘管檢察官心懷熱忱,但有限的人力常使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

  “法治宣傳教育對保護未成年人、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強化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和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賀州市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負責人梁軍介紹,如何探索一種可持續、能扎根的普法新模式,補齊鄉村法治教育的短板,成為近年來賀州市檢察機關在推進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

  面對現實痛點,賀州市檢察機關堅持問題導向,以“借力發力、育才普法”為思路,構建“檢察官+學生”聯動機制,通過選拔培養學生擔任“小小法治宣傳員”,成功打造一支扎根校園的普法新生力量,打通法治宣傳教育“最後一公里”。

  “各位同學上午好,接下來,我將為大家講解當未成年人出現嚴重不良行為時,我們應該怎麼辦……”五年級學生謝可,一週前剛通過選拔成為路花小學的“小小法治宣傳員”,她從容自信的神態、流利清晰的表達,讓記者眼前一亮。

  “當時看到通知,我第一個就報了名。”謝可神情雀躍,向記者分享她的經歷,“檢察官姐姐們不僅教我們法律知識,還耐心指導我們怎麼把‘法言法語’變成大家聽得懂的故事,現在我不僅自己變得更勇敢、更懂法,還能清清楚楚地講給同學們聽。”

  如今,像謝可這樣的“小小法治宣傳員”,在賀州市各中小學不斷涌現,成為一支充滿活力的普法新生力量。

  “我們在全市中小學選聘‘小小法治宣傳員’,由檢察機關統一培訓、聘任並‘持證上崗’。”梁軍介紹,“這樣一來,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講給同學聽,普法就從‘檢察官與老師講、學生聽’變成了‘學生自己講、大家一起學’。孩子們不僅學法的積極性高了,也緩解了檢察官‘跑不過來’的困境。”

  記者了解到,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差異,賀州市檢察機關對“小小法治宣傳員”的培訓內容也各有側重:小學階段聚焦預防欺凌、自我保護等基礎法律知識;中學階段增加不良行為矯治、網絡安全、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等內容。

  “我們會根據每個階段的學生可能出現的違法犯罪風險點,結合他們容易接受的知識形式,在學校設置不同的‘法治櫥窗’,給‘小小法治宣傳員’制定不同的課件和宣講內容,有重點地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平桂區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李陽説。

  在培訓方式上,賀州市檢察機關創新採用“檢察官集中培訓+老帶新傳承”雙軌模式。每學期由檢察官完成首輪集中授課後,各學校隨即啟動“高年級帶低年級、學生帶學生”的校內傳幫帶機制,不僅有效破解了因學生畢業導致的隊伍斷層難題,更形成了良性循環的培訓生態,確保校園普法隊伍始終保持活力、薪火相傳。

  八步區城東實驗小學是賀州市“小小法治宣傳員”的試點校園,該校的四年級學生曾杭煊正是“傳幫帶”機制中成長起來的一員。

  “我三年級時報名參加選拔,是一名六年級的哥哥帶我入門,是他的鼓勵讓我喜歡上了這份‘工作’。”曾杭煊説,“現在,我希望不僅能向同學們講好法治知識,更能像當初他幫助我一樣,幫助更多新加入的同學。”

  春風化雨,法治扎根。如今在賀州市的114所中小學裏,139名“小小法治宣傳員”正如一條條生動的“法治紐帶”,將專業的法律知識轉化為校園語言,有效打通了法治進校園的“最後一公里”,讓法治知識在校園深深扎根、蔚然成蔭。

  “守護好孩子們的成長路,就是最實在的司法為民。”梁軍説,“賀州市檢察機關將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持續更新‘法治櫥窗’內容,做優做強‘小小法治宣傳員’隊伍,讓法治教育像春天的種子一樣,在校園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記者 吳良藝 通訊員 邱國萍 實習生 張蓮方)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