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丨垃圾成堆、鐘乳石被售賣——天然溶洞遭破壞調查-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4 20:14:51
來源:新華網

新華視點丨垃圾成堆、鐘乳石被售賣——天然溶洞遭破壞調查

字體:

  新華社貴陽8月4日電 題:垃圾成堆、鐘乳石被售賣——天然溶洞遭破壞調查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施錢貴、楊欣、王泓楗

  不久前,湖南省慈利縣、永順縣等地被曝多個天然溶洞受垃圾污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地方,溶洞被污染、破壞現象時有發生,大量鐘乳石被公開售賣。

 溶洞內堆積大量垃圾並被破壞

  近期,慈利縣一處天然溶洞遭排污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據拍攝者稱,垃圾堆積“有七八層樓那麼高”。事發後,當地迅速組織人力物力對存量垃圾進行清理,同時對相關單位責任人採取停職檢查等措施,對相關責任人立案調查。

  記者發現,溶洞被污染、破壞現象並非個案。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水箐鎮馬鞍村,一溶洞曾因村民長期傾倒垃圾,洞內堆積生活垃圾10余噸,導致下游河流氨氮、總磷含量超標。2024年,七星關區人民檢察院向水箐鎮人民政府送達檢察建議書督促整改,溶洞內垃圾得以清理。

  在西部某縣一個村莊,記者發現路邊的一處溶洞被當地用泥土封堵。村支書告訴記者,洞穴長期被村民用來傾倒垃圾,出於環保壓力,不得已只好封堵。

穴珠資料圖。新華社發

  在西南某縣的一溶洞內,有大量石花、石枝、石葡萄、石珊瑚等奇觀。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洞中部分如珍珠一般的穴珠已被盜,晶花池的水被踩踏污染。

  “我2021年第一次去溶洞發現有很多穴珠,還向某雜誌提出要寫一篇關於穴珠的科研文章。但是次年第二次去的時候,就看到很多穴珠已經被盜了,非常痛心。”一名研究者説。

  在西部某縣的一處溶洞內,記者看到,被打斷的石筍僅剩下短短的石樁,被敲斷的鐘乳石散落在地上,洞頂巨大的石柱被攔腰砸斷,原本完整的石旗因破碎而參差不齊。“這個洞穴裏的鐘乳石長期被破壞。為防止繼續遭破壞,只能用鐵門將洞口鎖住。”當地一名基層幹部説。

  石鐘乳、石柱、石筍需要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才能形成,溶洞生態環境孕育出獨特的動植物,具有很高的科研、生態、美學價值。

  我國岩溶地貌分佈廣,溶洞數量眾多。根據環境保護法,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佈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應當採取措施予以保護,嚴禁破壞。

  “保護溶洞,就是保護溶洞內的地質資源,以及洞內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遠海説,溶洞生態系統是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一些科學家在溶洞內發現了不少新物種,涵蓋動物、植物、昆蟲等,還有很多有待發現。

  買賣鐘乳石加劇溶洞破壞

  業內專家認為,鐘乳石形成時間十分漫長,記錄了大量地質歷史信息,是研究古氣候、古環境和古生態的重要依據。

  記者調查發現,由於重視不足、保護不夠,大量鐘乳石在市場上被買賣。在一些電商、短視頻&&上,鐘乳石被加工成“中藥”粉末、擺件、盆景、假山等銷售。

  在某電商&&上,記者發現,有數十家店舖在售賣鐘乳石擺件,價格從幾十元到上百萬元不等。一家銷售鐘乳石擺件超過2萬件的店舖的視頻顯示,店內擺滿大小不一、密密麻麻的鐘乳石。“已經多次購買”“石頭很漂亮,還會再買”……一些消費者點評。另一家店舖內出售的鐘乳石擺件體積龐大、形態完整,售價達158萬元。

  一名店主告訴記者,他賣的天然鐘乳石産自廣西,“都是從洞裏直接取回來的”。

  一名基層幹部告訴記者,一些地區出現專門開採鐘乳石售賣獲利的現象,對溶洞造成破壞。在一些短視頻&&上,還出現了“探洞熱”。由於探洞者認知水平參差不齊,也時有無意識破壞發生。

  “溶洞數量多、分佈廣,而且大都位於偏僻的山裏,難以進行經常性管護巡查,人為破壞、私挖盜採很難被發現。”一名基層幹部説。   

  築牢溶洞保護安全防線

  根據《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溶等奇特地質景觀,應當予以保護;被保護的地質遺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挖掘、買賣或以其他形式轉讓。

  一些地方還通過地方立法保護鐘乳石資源。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鐘乳石資源保護條例》規定:鐘乳石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破壞、擅自開採或者非法經營;進入洞穴的旅游者和其他人員不得損壞鐘乳石。《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産保護條例》規定,禁止損毀、竊取鐘乳石等洞穴沉積物。

  近年來岩溶洞穴保護已經開始受到重視,一些破壞行為得到緩解,但溶洞保護還存在“家底不清”、開發保護邊界不明等問題。

  “溶洞並非不能開發利用,但是要科學合理。”業內專家&&,洞穴旅游、洞穴餐飲、洞穴藏酒等商業活動是目前洞穴開發的主要形式。但是,洞穴開發項目沒有專門的環評手續,項目能否審批,各地標準不一。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張建平接受媒體採訪時&&,應盡快摸清溶洞“家底”。對於不在地質公園範圍內的溶洞,應該由當地自然資源部門負責管理,組織專業隊伍對溶洞資源的分佈及現狀進行系統調查,採取分類管理保護措施。對不適合人類進入的溶洞,可予以封閉;有旅游價值的溶洞,可在做好保護措施的前提下開發,在開發中進行保護。

  張遠海等專家認為,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全面推進溶洞的生物多樣性、水文系統、生態系統等方面的保護工作。同時,還應建立預防性司法制度,對易被破壞、價值較高的溶洞建立監測點和警示點,並通過科普等方式提升公眾自覺保護溶洞的意識。

  專家提醒,公眾應提高溶洞保護意識,提倡科學探洞,杜絕傾倒垃圾、破壞溶洞、私挖盜採鐘乳石等行為。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