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6 12:21:03
來源:學習時報

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

字體: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關於“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決策部署中,要求“分類有序、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準確理解和把握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創新,對於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

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性。從實踐層面看,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已經形成趨勢。浙江省已經從“千萬工程”演進到現在以“千萬工程”引領縮小三大差距,推進強城、興村、富民,採取片區組團推進鄉村振興,而且該省的片區組團模式早在2018年就開始試點。近年來,各地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探索推進鄉村振興路徑模式,中部地區如河南、湖北、江西,西部地區如陜西、四川,東部地區如廣東、山東、福建等地,均已不同程度探索實踐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模式。各地立足實際條件尋求有效路徑,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方法。從理論維度看,片區化發展的理念由來已久,自“田園城市”理論提出以來,經“有機疏散”等理論演進,城市建設逐步形成組團化、片區化的發展共識。我國自“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實施以來,已逐步由點狀治理轉向片區統籌,以解決發展不平衡、産業鏈延伸不足及資源布局分散等問題。新時代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等理念和政策要求,均客觀上要求突破單一村莊的發展局限,形成片區化、組團式的發展格局。理論層面,片區劃分需遵循一定規律,村莊間跨度過大不利於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成為把握鄉村發展歷史必然性、順應鄉村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可見,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是指按照地域相鄰、産業相近、優勢互補的原則,將一定區域內多個行政村或自然村整合為一個發展單元(片區),通過統一規劃、資源整合、産業聯動、共建共享的方式,打破行政壁壘,形成抱團發展合力,最終實現鄉村整體振興和共同富裕的一種組織與發展模式。其核心理念是變“分散運營”為“集群作戰”,變“資源碎片”為“整體優勢”,通過規劃和利益的聯結,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實現“1+1>2”的聚變效應。

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內涵特徵與外延拓展。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內涵特徵主要包括:優化空間結構,整合資源,改善原本分散、低效的發展狀態;強化功能組織,如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統籌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及其他經營主體,形成多元功能協作體系;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深入貫徹“兩山”理論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優化治理模式,實行統一規劃、分區建設、協同治理,提升片區整體發展效能;推進規劃、産業、要素、建設、治理、利益一體化聯動;片區劃分遵循地域相鄰、産業相近、優勢互補等原則。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外延拓展集中體現在:推動景村融合,通過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塑造片區整體風貌與提升鄉村吸引力;實現産村、産鎮融合,增強産業聯動與區域協同發展,為更高層次的産城融合奠定基礎;推進制度融合,一些地方通過探索“六治融合”等機制創新,提升治理效能;強化産業融合,推進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文旅等多業態融合發展。同時,注重生態保護與鄉土文化傳承,創新基層治理模式,促進人才回流與培育。

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創新

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已呈現出一些鮮明的特點。一是組織創新與黨建引領,普遍通過建立片區聯合黨委、黨建聯建等機制打破行政壁壘。通過“黨建鏈”串起“産業鏈”和“利益鏈”的模式,有效凝聚發展合力。二是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強調對片區內土地、産業、文化、生態等資源的系統整合和優化配置。三是産業融合與業態升級,依託片區資源稟賦,推動産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如推進“農業+”深度融合,實施品牌化與市場化運營等。四是利益聯結與共建共享,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村集體和農民共享發展成果,常見的模式包括“保底+分紅”、設立“共富基金”、推行“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五是數字化與綠色發展,通過數字化賦能,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産業、治理和服務水平,注重綠色轉型發展。

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已總結出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啟示。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強化頂層設計。成功的片區都注重一體化規劃,明確功能分區、産業重點和特色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突出産業支撐,推動融合發展。産業是片區發展的核心動力,需要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推動縱向延伸産業鏈、橫向拓展多功能,促進産業深度融合,提升産業附加值。三是創新體制機制,打破發展壁壘。通過片區聯合黨委、黨建聯建等機制,有效統籌整合資源,協調解決跨區域問題。通過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村集體和農民為主體”的運營機制,引入專業運營團隊,激發內生動力。通過深化農村改革,盤活閒置資源,為片區發展提供要素保障。四是健全利益聯結,促進共同富裕。建立緊密多元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民在産業發展中受益增收,實現“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農民。五是注重生態文化保護,彰顯鄉村特色。保護好鄉村的生態環境和鄉土文化,不搞大拆大建,保留鄉村風貌和鄉愁記憶,推動綠色發展,讓鄉村“各美其美”,彰顯獨特魅力。六是促進城鄉融合,優化公共服務。將片區組團發展置於城鄉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推動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如一些地方打造“15分鐘生活圈”,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分類有序、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分類有序、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要遵循“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本原則和堅持“以城鄉融合發展帶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富裕”的方向指引。

服務於“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總目標。在總目標下,要以逐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為具體目標,以統籌優化村鎮布局、推動縣域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協同推進縣域國土空間治理、穩步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快補齊農村現代生活條件短板、創造鄉村優質生活空間為重點任務,以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産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為根本路徑。

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確保糧食安全,通過價格、補貼、保險等政策支持和協同保護,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通過實施糧食産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加大糧食主産區利益補償力度,加強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促進貿易和生産相協調。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統籌建立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堅持精準幫扶,完善兜底式保障,強化開髮式幫扶,增強內生動力,分層分類幫扶欠發達地區,健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政策。確保投入力度,健全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不斷加大鄉村振興投入力度。確保深化改革有力有序,在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方面,重點激勵各類人才下鄉服務和創業就業;農村土地改革的重點放在節約集約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依法盤活用好閒置土地和房屋、分類保障鄉村發展用地等方面;健全支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相關政策舉措。

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等關係。一是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的關係。既要強化頂層設計,更要避免統一方案扼殺基層實踐創新,始終注重兩者結合,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二是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關係。農業農村現代化關係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成色。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是鄉村全面振興、城鄉融合發展、城鄉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既是必然選擇,也是唯一路徑。三是外部支持和內生動力的關係。特別是對於欠發達地區,鄉村振興必然需要外部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諸多方面的持續支持,但更需要不斷增強區域和群眾的內生動力,形成外部支持與內生發展的良性互動。四是效率和公平的關係。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在以片區方式集中投入資源時,必須兼顧所有村的公平,避免示範區過度佔用資源,力戒“盆景”現象。五是戰略和戰術的關係。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一個戰略性任務,必須久久為功。但是,需要有力有序、分步推進。當前就是要按照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制定好並實施好“十五五”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同時錨定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的目標,把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統籌起來,穩步推進。

【糾錯】 【責任編輯:高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