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孔子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紀念孔伯華先生誕辰140周年暨儒家文化與中醫文化融合發展論壇在京舉行。活動匯聚中醫界、儒家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等,共緬醫學巨匠,共話文化融合,共推傳承創新。
孔伯華先生係孔子第七十四代孫,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北京四大名醫之一。他生前創辦北平國醫學院,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和衞生部顧問,以精湛醫術與赤誠仁德深耕中醫藥事業,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學術遺産與精神財富。論壇以孔伯華先生精神為紐帶,深度挖掘儒家文化“仁愛”“修身”內核與中醫“醫者仁心”“治未病”理念的內在契合,打破單一文化傳承邊界,構建起“儒醫同源”的對話交流平台。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李德娟、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牛喜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原主任連輯、孔子研究院院長孔德立、曲阜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孫景亮及孔伯華先生親屬等出席活動,共同為儒醫文化融合與中醫藥傳承創新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在主旨發言和論壇環節,北京伯華國醫傳承發展中心理事長孔令謙作為孔伯華先生的嫡孫,深情講述了多年來踐行公益之路的點滴,以及如何堅守初心傳承孔伯華先生的教育精神,讓中醫文化的溫度與力量持續傳遞。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王國瑋教授,其父親為孔伯華先生的弟子,他以傳承紐帶為切入點,從情感視角出發,生動闡釋了孔伯華先生高尚的醫德人格與高超的醫術造詣,讓在場聽眾深切感受中醫傳承中的精神延續。
北京語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杜運輝教授則立足哲學與文化維度,從“醫易同源”的中國文化內核切入,深入解讀了中國文化與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兩種文化如何融入日常生活、滋養生命,為儒醫文化融合發展提供了理論思考。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原主任,《百年巨匠》顧問連輯從非遺保護、文化繼承、民族自信等層面高度概括了孔伯華先生的思想精髓,並結合當下新形勢,做了深入的論述。
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副會長王國辰&&,紀念孔伯華先生,更具深刻的現實意義。要傳承他的抗爭精神,在中醫藥面臨新挑戰時,始終堅守文化自信;要傳承他的教育理念,加強中醫人才培養,讓“師帶徒”等傳統模式與現代教育體系有機結合,培育更多兼具醫德與醫術的接班人;要傳承他的創新思維,深入挖掘“孔伯華中醫世家醫術”等非遺項目的當代價值,推動中醫藥與現代科技融合,讓傳統智慧煥發新生。
孔子研究院院長、泰山學者孔德立&&,孔子“仁”學以人為本,中醫“仁術”濟世為懷,二者核心理念同源共振;本次活動以思想為橋,讓傳統文脈與醫道初心相融,為二者協同傳承立起典範。

孔令謙與三門峽市中醫醫院副院長王琳、贛州南康區中醫醫院黨委書記袁金山共同揭牌
當日還舉行了“孔伯華中醫世家醫術”傳承教育示範基地落地三門峽市中醫醫院、江西贛州南康區中醫醫院授牌儀式,系統傳承與推廣孔伯華先生的醫術精髓,使其更好地惠及周邊社區民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