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國際護士會首席執行官霍華德·卡頓:他眼中的中國護理新力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1 17:29:19
來源:新華網

再訪國際護士會首席執行官霍華德·卡頓:他眼中的中國護理新力量

字體:

北京的初冬帶着些許寒意,國際護士會(ICN)首席執行官霍華德·卡頓結束了上午的會議演講後快步走進採訪室。他比去年略顯清瘦,卻依然精神飽滿。談起中國護理事業的發展,他的語速明顯加快,語氣裏滿是期待。

“非常高興能再和你們見面。”坐下後,他主動寒暄。去年此時,他首次在中華護理學會護理學術年會期間接受採訪;一年之後,他帶着更多觀察,再次與中國護理界溝通經驗、分享洞見。

中國護理的變化:從規模增長到角色上升

回望這一年變化,霍華德最先提到的是中國護理隊伍持續壯大的速度與規模。“中國的護士數量約佔全球的20%,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他説。全球正面臨護士短缺,各國都在尋找解決方案,而中國顯然在積極應對。

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在慢性病管理、長期照護,應對老齡化,以及公共衞生和疾病預防服務方面的舉措。“在中國,護士不僅是醫護工作者,更是健康知識的傳播者、社區照護的主力軍、患者生活方式改變的引導者。”他説,“人們信任護士,這種信任在全球範圍都至關重要。”

世界性難題下的共同挑戰與機遇

儘管護理髮展整體向好,但護士短缺和職業倦怠這一全球性難題,仍然考驗着各國。

霍華德介紹,國際護士會與世衛組織今年發布的最新《全球護理狀況報告》顯示,儘管高級執業護士增多、職業發展路徑拓展,但壓力、心理健康風險、暴力與騷擾等問題仍普遍存在。

“良好的雇傭政策不僅是人權問題,更是維持護士隊伍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他説。要讓護士願意留下來,也願意推薦下一代加入,“必須讓他們感受到被保護、被支持、被重視。”

創新加速:科技與護理深度融合的中國樣本

談到護理創新時,霍華德坦言,無法預測下一次突破將來自何處,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走在前列。”

從數字護理&&,到微信端的慢病管理工具,再到遠程健康指導,中國護士正在以更現代的方式觸達患者。

“這是醫療系統不斷進化的過程。”他説,“科技讓護士能更精準、更及時、更高效地照顧患者,也能減少不必要的住院,讓患者過上更穩妥、安全的生活。”

在醫療需求持續增長、專業人才緊缺的背景下,這類創新的重要性尤為突出。

從醫院到社區:讓護士在政策參與中發出更大聲音

“許多人認為護士主要在醫院。其實護士無處不在。”霍華德強調。

在社區、診所、運動中心、康體中心、教育機構和科研領域……3000萬名護士覆蓋人類生命全周期的每一個場景。

因此,他認為中國的護理教育、職業路徑和政策體系,都有機會進一步支持護士走進更多元的工作場域,為“健康中國行動”貢獻更具前瞻性的力量。

“真正的健康塑造不是發生在醫院,而是從家庭和社區開始的。”

亞洲視角:政策創新的趨勢正在形成

結束採訪前,霍華德還提到他即將參加的第23屆亞洲護理人力資源論壇。

“亞洲國家有許多世界級的優秀實踐,在高級執業護士培養、護理教育體系建設等方面走在前列。”他説。他期待論壇上分享更多經驗,尤其是針對老齡化、慢病挑戰下的人力培養。

同時,他提醒,全球護士流動格局正在改變——傳統“輸出國”也出現護士短缺。“各國都必須增強自身護士培養能力。”他強調,那些大量依賴跨國招聘的國家,也應對來源國給予合理回饋,“取之於此,理應回饋於此。”

採訪結束時,霍華德再次握手致意。儘管來去匆匆,他談及中國護理事業時的飽滿熱情,卻讓人清晰感受到:在全球共同面對的醫療挑戰之上,護理行業正走向更開放、更互聯、更具創新力的未來。(邐琛)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