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智變時代,怎樣賦能未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1 17:35:25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智變時代,怎樣賦能未來

字體: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手記:智變時代,怎樣賦能未來

  新華社記者劉禎

  “以前,我們只能對圖像進行去噪、去霧、防抖等處理。現在,我們不僅能‘看清楚’,還能‘看明白’,通過對目標的自動記錄、比對,對人群、車輛等行為進行判斷和識別。”

  近日在京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盧漢清展示的智能圖像技術,又一次讓人們驚嘆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迭代。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盧漢清在論壇上作報告。(主辦方供圖)

  機器學習挖掘海量科學數據的潛在規律,具身智能機器人分擔日常家務,醫療大模型化身個人健康管家……經過近70年的發展,人工智能已從理論探索階段邁入技術爆發期。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等政策加持下,我國AI技術實現多維突破:基礎模型參數規模與性能穩步提升,多模態大模型在複雜場景的處理能力上持續創新。

  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成為新範式,高效處理海量數據並推動學科交叉創新;智能眼鏡、耳機等可穿戴設備通過與用戶進行感知交互,提升個性化體驗;“AI+醫療”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等場景廣泛應用,大幅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從科研到消費,從産業到民生,智能化升級浪潮全面鋪開。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敖立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正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我國在AI應用創新方面走在全球前列,需要利用好製造業場景需求優勢深化賦能,也要同步推進AI技術産業創新和以新帶舊的傳統産業突破。

  無人機駕駛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人工智能訓練師……2019年至2025年發布的110個新職業中,與數字化、智能化緊密關聯的佔70%左右。

  針對方興未艾的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促進會發起了“人工智能教育綜合賦能公益行動”,計劃在未來兩年內面向全國1000所中小學提供AI課程、師資培訓與教學資源支持,讓AI教育融入更多學校的日常教學場景。

  “機器取代人的趨勢性和高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動性、創新性並不矛盾。”中國勞動學會會長楊志明認為,“未來要讓AI時代的人才不斷‘刷新自己’,釋放潛能。”

  科大訊飛相關技術在強干擾場景下的語音識別準確率已超過人類,在多人會議場景中可實現精準轉寫;聯想合肥工廠從排産到備件預測再到末端配送,實現一站式智能調度閉環,節約産線30%的閒置時間……論壇上分享的業界動態,令人不禁遙想未來通用人工智能的圖景。

  “我們正處於一個人工智能驅動全球變革的新紀元,需要在強化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上發力。”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方新的一番話,也啟迪着新的思考——智變時代,怎樣賦能未來。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