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為了什麼?在疆幹點什麼?離疆留下什麼?經過一年充實而忙碌的援疆生活,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的徐向東找到了答案:分別是情懷、擔當、守望。
去年5月,他來到喀什,把精湛的技術、臨床的經驗、貼心的服務帶給南疆各族人民,讓南疆百姓都能在“家門口”看好病,不再是一句誓言而是可以觸摸得到的現實。
跨越山海,只想為民服務
去年5月,懷揣為民服務的初衷與情懷,徐向東來到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擔任乳腺甲狀腺外科主任。迅速了解科室的情況後,他便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很快,他遇到了援疆生涯的第一台手術。
一名49歲的男性患者因胸內有一個成人“拳頭”般大小的甲狀腺腫到喀地一院就診,該腫物最低位已達主動脈弓下方,嚴重擠壓氣管,隨時可能窒息。面對傳統開胸手術的高創傷風險,徐向東大膽採用頸部切口切除術。在密布重要血管的“雷區”中,徐向東精準剝離腫物,一小時便完成這場驚心動魄的手術。
這樣的患者並非個例。去年8月中旬,一位輾轉京滬求醫未果的甲狀腺腫患者,在得知她要找的廣州專家就在喀什後重燃希望。患者頸部巨型雙側腫物已存在十年,如同定時炸彈般壓迫氣管。徐向東頂着巨大風險,成功拆除這顆頑固的“頸部炸彈”。當患者含淚握住他的手時,這位援疆醫生更深刻體會到“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重量。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徐向東查看病人狀態
一台&高風險手術的完成,也讓徐向東愈發明白肩上沉甸甸的責任,“要在有限的援疆時間內,踏踏實實為當地百姓做點實事,為當地人民送去先進的診療技術和溫暖的醫療服務。”
全心全意,點亮“健康燈塔”
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成績並非易事,徐向東在工作中邊發現問題邊想解決辦法。
在門診中,徐向東發現不少患者更信任千里之外的烏魯木齊醫院。“要贏得信任,必須提升自身實力。”在喀地一院乳腺甲狀腺外科主任范明江的支持下,徐向東以學科建設為重點,制定學科發展策略,逐步建立起了多學科會診制度,乳腺癌、甲狀腺癌患者術後隨訪制度,同時加強對青年醫生的培養規劃。
“現在科室的三四級手術病例或疑難病例都會進行科室討論,我們已經建立了這樣的模式。”徐向東説,一方面培養和訓練年輕醫生的臨床思維,另一方面通過科室病例討論,促進科室醫生相互提高。
每天查房結束後,徐向東都會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手術技巧和注意事項,不斷提升團隊的手術實操能力。
“人才培養也不單單是培訓手術技術,還要制定培養計劃,比如科研、教學講課等。”徐向東説。為此,他要求科室每週安排一名醫生講課,學習最新診療指南和前沿進展,遇到問題進行討論。
“醫學之路漫長而艱辛,但只要有熱愛和堅持,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方向。”徐向東經常這樣勉勵科室年輕醫生。在他的悉心指導下,科室業務骨幹茁壯成長,手術能力有了很明顯的提高,“我春節休假期間,科室獨立完成了很多大手術,我真的為他們感到高興。”
全力科普,做好健康守望者
在喀什這一年裏,徐向東發現,“很多患者都是疾病很重了才來就診,導致疾病的預後不如早期診療的好。”
讓徐向東記憶頗深的是一名乳腺癌患者,“當時這個患者已經出現肝肺腦轉移了,我看了一下病史,其實三年前就已經確診了,確診後她沒有接受治療,直接回家幹農活了。”徐向東還得知,有些做過甲狀腺手術的患者既不隨訪,也不服藥,依從性較差。
這讓徐向東既着急又無奈,“作為一名援疆醫生,我有責任有義務做好健康科普宣教工作。”於是,徐向東主導創立了“粵新健康大講堂”&&,組織部分援疆專家積極深入機關單位,前往喀什地區所轄縣城,廣泛開展甲狀腺癌、乳腺癌科普知識宣講活動 。
徐向東&&,健康科普工作還任重道遠,他希望喀地一院乳腺甲狀腺外科團隊能繼續做下去,“希望大家不懈努力,將健康的希望之光照亮每一個角落。”
一年的援疆之旅已經結束,但徐向東還有很多想要做的工作,他將繼續與喀地一院保持&&,持續遠程指導,助力學科發展,他期待喀地一院乳腺甲狀腺外科有一天能成為南疆各族百姓的健康“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