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銀河綜藝館內人聲鼎沸,歡呼與掌聲如潮水般一波波涌起。明亮的燈光下,觀眾席坐得滿滿當當,來自各地的乒乓球迷揮舞着旗幟,目光緊盯着賽場中央那枚白色小球。
作為本屆全運會的“小海豚”,澳門大學的謝欣恩每天都很期待再次回到澳門銀河綜藝館,為觀眾提供場地指引服務,並為現場有需要的觀眾提供答疑解惑等幫助。
這份工作看似簡單,卻需要十足的耐心。不僅要將每個&&口、功能區的位置爛熟於心,還常常遇到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需要在普通話、粵語和英語間來回切換。
全運會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是我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體育盛會,第十五屆全運會於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在廣東、香港、澳門三地舉行,由廣州市承辦開幕式、深圳市承辦閉幕式,這是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的全國性綜合運動會,不僅匯聚了全國各地的頂尖運動員、吸引着全球觀眾的目光,也集結了一大批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大學生志願者。
以青春之名,赴志願之約
作為內地的大學生,盧彥詢與全運會志願服務的羈絆,早已在年少時悄然扎根。2011年深圳大運會期間,深圳龍崗街頭隨處可見的“從這裡開始,不一樣的精彩”標語,工地圍擋上絢爛的賽事海報,還有城市因這場盛會而煥發出的蓬勃活力,都在她心裏種下了一顆“參與國家級體育盛會”的種子。
從北京奧運會到杭州亞運會,鏡頭裏志願者閃閃發光的身影,更讓她篤定“成為志願者是件超酷的事”。盧彥詢是廣東汕頭人,從小在深圳長大,目前就讀於中山大學。在本屆全運會中,她擔任馬術項目的學生志願者領隊。
“能參與全運會這樣的國家級體育盛會,對澳門青年來説是很難得的機會,我想親身感受、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生長於澳門的謝欣恩,談及參與志願服務的初衷時,眼裏滿是熱忱。
這份決心背後,也蘊藏着家人的溫暖支撐。“我媽媽年輕時參加過第九屆全國運動會的志願服務,所以她特別鼓勵我報名,還跟我分享了當年的經歷和經驗。”家人的支持讓她更堅定了信念,“我們全家都喜歡乒乓球,能在家門口為這場盛會服務,我們都特別開心。”
就讀於中山大學的甄永森,是一名香港籍學生。在他心中,能夠成為“小海豚”中的一員,是多年志願初心的自然延續,更是以行動回饋社會的又一次堅定奔赴。早在新冠疫情期間,他看著無數志願者奔走在防疫一線,逐漸了解到服務社會的意義。
他曾連續三年參加義教活動,收到小朋友贈送的表達謝意的畫作;還曾在廣州馬拉松賽事中服務,收到跑者們一聲聲真摯的“謝謝”。這些讓他愈發堅定了回饋社會的信念。這次全運會中,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助力開幕式圓滿精彩舉行。
甄永森所在的中山大學為本屆全運會選派了906名大學生志願者,其中包括 30名香港籍學生、6名澳門籍學生及3名台灣籍學生,海峽兩岸及港澳青年學子攜手以青春之力為盛會護航。
在澳門,不僅有當地的大學生,也有在澳讀書的內地大學生參與十五運的志願服務。“一直盼著能參與大型體育賽事的志願服務,藉&這次粵港澳大灣區舉辦全運會的機會,終於圓了夢!”
來自吉林的曹狄薇,就讀於澳門城市大學。懷着對大型賽事的嚮往,她以禮賓接待志願者的身份,走進了十五運的賽場。在接待崗位上,她認真核對名單、檢查房間物資、引導VIP嘉賓入場,每一個細節都做得一絲不茍。
讓曹狄薇感到格外暖心的,是小組別樣的凝聚力,“我們組人不多,大家像並肩作戰的朋友。今天你多分擔一點,明天我多扛一份,大家互相搭把手。”
匯三地之力,築灣區之夢
體育,是粵港澳三地之間最柔軟的連接。
“當廣東、香港、澳門的運動員們手舉旗幟,一起走進場館時,現場瞬間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我站在看&區旁,眼眶一下子就熱了。”甄永森感慨道,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二十餘年,這是第一次以東道主的身份共辦全運會,“能親眼見證這個歷史性時刻,看著‘三地同心’從口號變成眼前的畫面,那種自豪感和歸屬感,是之前任何志願服務經歷中都沒有過的。”
隨處可見的賽事海報、街頭各種運動造型的吉祥物、耳熟能詳的“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口號……作為粵港澳三地協同辦賽的見證者,謝欣恩坦言,大家就像全運會的守護者,雖然在不同賽區,卻為了同一個目標奮鬥,這種同心同向的感覺特別有力量。“我們在比賽服務的間隙,偶爾在網絡上刷視頻看到其他賽區的小夥伴,跟我們穿着一樣的衣服,隔着屏幕能體會到,大家雖是在不同的崗位服務,但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去共同奮鬥。”
貫穿粵港澳三地的公路自行車賽中,運動員穿越港珠澳大橋、無縫銜接三地賽段的畫面,讓曹狄薇直觀感受到“三地相連、同心同行”的力量。最讓她難忘的,是一些賽事中大家會為每一次得分而歡呼,這種不分地域、共同為賽事熱血沸騰的體驗,讓她深刻意識到“三地青年本就是一個整體”。
在跨區域協作的過程中,最讓盧彥詢動容的莫過於和港澳的夥伴們一起並肩作戰。服務馬術項目時,由於港澳地區賽馬運動歷史悠久,相關文化更為普及,一些港澳志願者夥伴對馬術禮儀、賽事規則的理解往往更細緻。港澳同學常常為她答疑解惑,大家也會聚在一起交流彼此間有趣的事物。
跨區域的相處,也讓三地青年感受到文化碰撞與交融的樂趣。
“方言是不同地域最大的趣事。”盧彥詢笑道,“澳門夥伴會教我們地道的問候語,香港同學則會分享有趣的詞彙差異。不同方言的‘加油’,不同版本的‘為你更精彩’,有時會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起初因語言差異,我和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的老師溝通時總有些生澀,但是大家都會努力理解對方,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我還學會了簡單的粵語。”曹狄薇分享道,“並且他們會給我推薦不少澳門的特色小吃,我感覺這不僅是一場志願服務,更是一次跨地域交朋友的好契機。”
揚成長之帆,譜未來新篇
十五運的“小海豚”志願經歷,不僅是一場盛會,更是一段在奉獻中不斷成長的蛻變之旅。
梁可盈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姑娘,她於今年7月畢業於香港大學,但對她來説,參與本屆全運會志願服務是一次難得的成長機遇。平日裏就熱心義工服務的她,在賽事期間負責引導運動員有序進場、靈活分配站崗人員,保障場館內井然有序。
在梁可盈看來,這場賽事就像一扇窗戶,讓香港市民不用跨區就能近距離感受國家級體育賽事的熱血,還吸引了不少內地游客來港,提升本地餐飲、住宿等行業的經濟活力。
像其他大灣區青年一樣,梁可盈也期待未來粵港澳三地能有更多交流機會,讓青年在學習、工作、公益領域多互動,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回顧賽事服務經歷,謝欣恩收穫的遠不只是一段簡單的志願經歷,她坦言,在與其他地區的夥伴們合作時,她能學習到不同的工作方式,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家一同把這場比賽辦實、辦好。
“那種‘國家有我、灣區有我’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是在其他活動中很難感受到的。”謝欣恩&&,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跨區域合作機會,讓粵港澳三地的青年能在更多平台上相互進步、攜手成長,讓灣區同心力持續傳遞下去,推動三地青年的聯結與融合。(實習生 孫子騏 記者 張仟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