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11月7日電 題:“為你,更精彩”:香港義工“小海豚”奔赴全運之約
禹麗貞、梁嘉駿
十月中旬的香港,暑熱未消。童軍百周年紀念大樓訓練室內,22歲的王鞏鈺正端穩托盤,反復練習行走。她手肘微屈、手腕平直,托盤高度始終與腰線齊平,步履控制精準,盤中礦泉水瓶紋絲不動。鏡面墻映出她專注的神情,額角滲出細密汗珠。
鏡面墻前,數十位禮儀助理動作整齊劃一,來自廣州的國家高級禮儀培訓師李靜穿行其間,不時俯身調整學員的手勢角度:“手位統一,步幅嚴格控制在30厘米,頒獎時才能展現最佳專業姿態。”
作為全運會香港賽區禮儀助理,香港恒生大學會計學系大三學生王鞏鈺與74位同伴一起,正按嚴格的標準打磨每個細節。這支被市民親切稱為“小海豚”的義工隊伍,經歷數月專業訓練,即將在全運賽場展現香港服務的專業水準。
用微笑與細節,詮釋香江風采
訓練間隙,王鞏鈺輕揉發酸的手臂,托盤在腕上留下淺痕。“強度不算什麼。”她笑言,“為保持微笑,我們需用牙齒夾住筷子練習,雖然酸但鏡中的自己很美,一切都值得。”
為實現零差錯,她和同伴將每個動作練成肌肉記憶:托盤時手肘離身15厘米,引導手勢指尖斜向45度,遞獎牌時目光正視運動員……“香港首次承辦全運會,能以禮儀助理身份為國家和香港出力,我深感光榮。”
她坦言,原以為禮儀只是“保持優雅”,實則學問深遠。從賽事背景、安全規範,到體態語言、溝通技巧,乃至頒獎環節的流暢銜接,均需精準把控。“例如,引導嘉賓時,需提前熟悉其姓名職務,微笑説出‘你好,這邊請’;遞獎牌時,綬帶方向務必正確。每個細節都在傳遞香港的專業與熱情。”
這段經歷悄然改變着王鞏鈺。如今她身姿更挺拔,言談更得體,待人更耐心。“家人和同學都説我整個人的形象和氣質提升了。”王鞏鈺説,這次志願服務學到的不僅是禮儀技巧,更汲取到“畢生受用的經驗與知識”。
“通過提供最好的專業服務,讓大家感受到香港的熱情好客。”身着粉色粵繡禮儀服,王鞏鈺對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全運會充滿期待。
以“義工大使”之名,堅守體育初心
“每次見義工反復打磨動作,我都很感動。”香港前籃球運動員梁國成在觀摩訓練時,多次點讚年輕人的熱忱與專業。
此前他與巴黎奧運會重劍金牌得主江旻憓同被委任為“義工大使”。他動情地説:“運動員背後有許多無名英雄,義工雖角色微小,卻意義重大。”
談及擔任“義工大使”的初衷,梁國成説:“過去我參賽時受惠於義工幫助,如今希望以服務回報體育,傳遞正能量。”
在梁國成看來,義工也是文化使者,承擔傳播正能量的使命。“讓更多人以志願者身份講述香港體育故事。”他期待“小海豚”精神成為香港新名片,未來延續至更多賽事。
“希望更多青年參與運動或義工服務,推動香港體育水平與經濟共進。”他始終將體育精神與志願精神結合,將在七人制橄欖球賽中與義工團隊並肩服務。
匯萬眾之力,共赴全運之約
“我們承諾,定當盡己所能、團結協作,遵從義工守則、堅守崗位,以真誠態度、友善笑容,服務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兩個月前,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內,近1800名義工代表高舉右拳,誓言鏗鏘。
誓師典禮後,義工們走向藍色的“VOLUNTEER”字母墻,墻上密布獲委任的全部1.6萬名義工姓名。“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這裡,更感責任重大。”一位職場義工指着自己的名字説道。隨後,他將合影配上“為全運,為香港,全力以赴”分享至社交&&。
這支香港史上規模最大的賽事義工團隊,涵蓋學生、長者、職場人士等群體,共赴全運之約。他們用行動呼應着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的志願服務口號“為你,更精彩”。
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游局局長、全運會香港代表團團長羅淑佩&&,義工的規模與多元構成創下本地紀錄,反映社會對盛事的高度認同。為確保服務質量,組委會從超過3萬名申請者中甄選1.6萬人受訓。
羅淑佩指出本次義工工作有兩大突破:一是禮儀培訓專業化升級,“借鑒內地標準,從笑容管理到團隊形象均有細化,服務質感顯著提升”;二是三地協同深化,“每月與廣東召開協調會,經測試賽磨合,統一服務流程,並針對香港場館強化義工動線熟悉度”。
對於零差錯與香港國際標準的融合,羅淑佩歸因於“義工的責任心與專業素養”:“我們明確全運會國家級定位與直播特性,而香港義工能力突出,不少義工本身就是專業人士,兼具熱忱與適應力,自然能展現高水平服務。”
香港1.6萬“小海豚”正以飽滿熱忱迎接全運會。“香港人人都是‘旅游大使’,這1.6萬義工正是排頭兵。以承辦全運會為契機,香港將更深融入大灣區,貢獻更大力量。”羅淑佩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