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樣本觀察·縣域樣本篇丨不簡單!這個“溝”撐起百億文旅産業-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6 17:11:03
來源:新華網

中國經濟樣本觀察·縣域樣本篇丨不簡單!這個“溝”撐起百億文旅産業

字體:

  新華社成都11月26日電 題:不簡單!這個“溝”撐起百億文旅産業

  新華社記者胡旭、邊思琪、王曦

  九寨溝,蜚聲中外的世界自然遺産。鮮為人知的是,它位於人口僅6.7萬的同名高原小縣境內。

  這是2025年11月10日拍攝的九寨溝景區樹正群海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梁楓攝)

  攤開地圖,九寨溝縣像一片脈絡清晰的樹葉,鑲嵌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隸屬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2025年,這個“中國旅游強縣”有望吸引游客10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00億元。

  在文旅産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九寨溝如何保持強勁的品牌優勢?

 四季皆景 處處可游

  初雪降臨九寨溝景區,碧水、彩林、白雪相互交織,宛若仙境。“雪後的九寨更像‘童話世界’,太美了!”“90後”藏族導游扎西的直播間裏點讚不斷。

  九寨溝縣自然景觀之豐富,超出人們的想象。

  這是2024年10月12日拍攝的九寨溝縣神仙池景區內的高原湖泊和鈣化池(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從九寨溝核心景區出發,沿國道向南行駛約26公里,車程30分鐘即可領略愛情海濕地的靜謐;從愛情海向東北方向行駛約1.5小時,穿越“28道拐”奇絕盤山路,便可探訪神仙池的鈣華奇觀。

  再加上甲勿海·熊貓園、金猴谷等特色景區,以及九寨華美勝地、九寨雲頂、世外羅依3個旅游度假區,一個“1+4+3”的文旅品牌矩陣分佈全縣。

  “除了九寨溝景區,這次沿途還打卡了好幾個‘小眾秘境’,很有意思。”重慶游客李先生一家最近自駕游九寨,一路上看熊貓、住民宿、吃藏餐,體驗感十足。

  自然風光之外,九寨溝縣的人文景觀也極具特色。

  九寨溝因溝內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這裡是藏漢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區,擁有㑇舞、南坪曲子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典型藏族建築藝術特色的大錄寨等,每一處都蘊含着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春花爛漫、夏漾碧波、秋繪彩林、冬綴冰瀑,打開九寨溝縣的文旅畫卷,這裡四季皆景,處處可游。

  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九寨溝縣2025年接待游客921.2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2.9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54%、12.73%。其中,九寨溝景區接待游客數量更是創下自1984年對外開放以來的歷史新高。

  如今,全縣70%的居民直接從事旅游服務,居民旅游服務收入佔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到60%。

  這是2024年10月10日在九寨溝縣拍攝的華美勝地度假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全鎮戶籍人口7000多人,但常住人口有2萬多人。”九寨溝景區所在的漳扎鎮鎮長敖曉勇説,鎮上大力引進優質涉旅企業,常年提供1萬多個就業崗位。

  來自保華鄉靈保村的劉順麗,已經在漳扎鎮陽光酒店當了9年的服務員,每月工資有5000多元。她説,村裏多數年輕人都在九寨溝景區附近打工,有的在傳統餐飲酒店行業,還有的從事演藝、非遺技藝展示等。

  九寨溝縣委副書記、縣長許建國説,九寨溝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産業,近三年年均增長7.1%,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核心支柱。

 獨特品牌的核心價值

  保護好獨特的生態資源,才能守住九寨溝文旅産業的“根”。

  九寨溝人能有如此共識,一個重要原因來自於切膚之痛。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引發九寨溝著名景點火花海決堤、湖泊景觀消失。經過重建,九寨溝成功恢復了震前生態系統。

  “災後生態恢復與地災治理投入11.49億元,佔災後重建總資金的31.88%。”九寨溝管理局局長趙德猛介紹,目前植被覆蓋率從震後的79.64%提高至82.12%,動物種群數量穩步增長,還新記錄到荒漠貓、白尾海雕等珍稀物種。

  “失去過才能真正懂得去珍惜和擁有”,這句歌詞道出了九寨溝人的心聲。作為四川省第二大林區、全國重要生態屏障、長江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地,生態環境是九寨溝縣的立縣之本。

  在九寨溝縣生態環境局執法中隊的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全景指揮平台上,一張覆蓋1000多個各類污染風險點位的縣域衛星地圖,在大屏幕上動態呈現監測情況。九寨溝生態環境局局長何有凱説,生態、林草、應急多部門共同開展專項執法檢查,聯合無人機巡航巡查,確保生態保護不留死角。

  突破交通瓶頸,是九寨溝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關鍵。

  以前,多數游客到九寨溝旅游主要是從成都坐大巴車,全程要8個多小時。游客感嘆:“搖搖晃晃整個人都快散架了。”

  今非昔比。近兩年,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川青鐵路鎮江關至黃勝關段、九綿高速公路相繼通車,成都到九寨溝的高鐵或高速車程都只需4小時左右。同時,九寨黃龍機場也可直飛國內多個城市。

  九寨溝要做的就是優化樞紐布局,實現“無縫換乘”,打通“最後一公里”。

  據了解,目前九寨溝溝口至松潘站、九寨黃龍機場等4條接駁線路,以及溝口、縣城往返綿陽、成都的客運班線已開通,日均服務游客超2萬人次。

  游客排隊陸續進入九寨溝景區(2025年10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梁楓攝)

  為了豐富游客出行選擇,滿足“個性需求”,網約車服務也在規範推進,首批100輛合規網約車已陸續投入運營。

  九寨溝縣副縣長孫浩説:“下一步,我們還將陸續開通從縣城、九寨溝景區前往白河金猴谷、甲勿海·熊貓園、柴門關等多條縣內景點的公交專線,最大限度減少游客中轉時間。”

  隨着交通破局,越來越多的人從“九寨溝”釋放的生態紅利中獲益。

  “受限於交通,過去可以説是‘酒在深山人未識’。”九寨溝縣葡萄現代農業園區負責人陳開斌説,如今道路通暢,葡萄熟了可以快速運抵釀酒廠;園區建成懸崖酒店、茅草別墅等,今年以來已接待游客8.9萬人次,旅游營業額達到560萬元。

 如何接住“潑天”的流量

  今年以來,隨着國家免簽政策落地,九寨溝景區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長接近50%。與此同時,訂票難、入園難、支付難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

  怎麼解決?

  九寨溝管理局副局長郭曉敏介紹,景區推進智慧票務革新,實現護照信息在線購票;打造無障礙支付環境,支持全球主流信用卡、支付寶國際版及東南亞本地App掃碼支付;構建多語言服務體系,覆蓋導覽、標識與諮詢。

  在九寨溝縣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在查看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全景指揮平台(2025年11月17日攝)。新華社發(歐陽慧攝)

  “我們將在景區入口、長途車站、藏寨商街新增支持外卡取現的ATM機,支持15種以上主流外幣即時兌換。”九寨溝縣金融工作服務中心主任劉莉説。

  “到縣找酒店休息、天亮坐大巴觀光、出溝就退房返程”的“快旅游”模式,曾是九寨溝文旅産業的一個痛點。

  如何化解?

  當地強化“以文賦能”,推動旅游消費從觀光向度假和體驗升級。

  晚間,九寨溝演藝中心,一場借助全息投影、AI互動等科技手段呈現非遺技藝的《天下九寨》劇目正在上演,虛擬火塘微光搖曳,藏袍羌服隨聲起舞,藏族民歌的音調穿透劇場,游客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這一美妙畫面。

  目前,九寨溝縣打造了《天下九寨》《九寨千古情》《藏謎》等一系列高品質演藝節目,鼓勵演藝團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走進景區、街區,形成常態化“駐演”,讓游客賞完美景後留下來,繼續體驗民族風情、感受文化魅力。

  與此同時,九寨溝縣也積極在體育賽事、戶外運動等方面發力,不斷拓寬“旅游+”模式。

  九寨華美勝地度假區穹恰冰雪大世界工作人員在協助游客體驗滑雪(2025年1月1日攝)。新華社發

  “去年冬天滑雪場剛試運營,就吸引了上萬名游客。”九寨華美勝地旅游度假區副總經理左歡説,今年,九寨穹恰冰雪大世界進一步優化購票、換裝、寄存、餐飲等服務,增設滑雪教學道,與高品質滑雪學校合作,提升冰雪消費市場磁吸力。

  九寨溝的未來,映照在清澈的海子裏,鋪展在文旅融合的新路上。這顆川西北高原上的明珠,正閃耀更加燦爛的光輝。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