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育種”如何守護“中國飯碗”?芯片、高端製造設備、生物醫藥等領域怎樣突破“卡脖子”難題?
帶着這些首都青年學子關心的熱門話題,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首都産業一線科技人才宣講團”,連日來分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在京多所高校,由北京市委、市政府領導現場開展輔讀,為廣大師生們講述“新時代科技報國人”的精彩故事,“愛國”“奮鬥”不再是抽象概念、遙遠目標,而是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可學可做的青春路徑。

10月15日,首都産業一線科技人才走進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市供圖)
接力攻堅“卡脖子”,苦幹凝練“中國方案”
來自某稀土公司高級工程師李特狄(化名)所在的科研團隊將南方綿延起伏的礦山當成了自己的“家”。
然而,新技術的突破向來不是在“錦上添花”的地方,而是在“難啃的硬骨頭”上扎根生長。曾幾何時,受制於常規工藝回收率偏低、産生大量廢水和放射性廢渣等原因,我國不少中重稀土礦山被迫停産,原料供應嚴重不足。
“中國稀土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離不開幾代稀土人的堅守與奉獻。”李特狄説,為了加速綠色高效新工藝的工業應用,他與同事們接過“接力棒”繼續扎根在礦山現場。“經常幾個工程同時實施,在礦山一待就是兩三百天,夏天衣服濕了又幹、幹了又濕,冬天即使裹着棉服也凍得瑟瑟發抖,晚上住在臨時板房裏寫報告、睡覺,時常受到蛇蟻、蚊蟲的騷擾和叮咬;有的礦山常年沒有網絡信號,無法正常&&到家人,回家時年幼子女甚至認為是陌生人,一抱就哭……”
講到動情處,李特狄的聲音哽咽,台下師生也為之動容:有人摘下眼鏡擦拭紅了的眼角,有人挺直腰桿將雙手緊握……然而,當他介紹新技術已實現連續規模化生産,從源頭解決了氨氮和放射性污染,大幅提升稀土回收率,推動我國離子型稀土礦山全面綠色復産、中重稀土自主可控時,現場瞬間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沒有豪言壯語,只有日夜堅守;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實幹突破。”北京大學本科生王森浩説,他們扎根礦山的奮鬥歷程,詮釋了何為“埋頭苦幹”,在場的所有人真切感受到,民族復興之路,正是由無數這樣的實幹足跡鋪就。
來自某存儲技術公司的工程師張小明(化名),回顧團隊在政策驅動、市場機制與社會力量有機結合下,實現從跟跑到並跑乃至局部領跑的跨越。面對“卡脖子”困境,他們沒有退縮,而是選擇迎難而上,通過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協同攻關,“把産業鏈擰成一股繩”,最終在關鍵領域撕開突破口。
當張小明講到“芯片是數字時代的‘工業糧食’,是大國博弈的‘棋眼’”時,台下許多師生頻頻點頭,眼神專注,仿佛身處激烈交鋒的對弈現場。而在講述推動國産設備和原料替代率大幅提升、倒逼國際同類産品降價30%時,宣講會場又再次爆發出陣陣掌聲。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周琪&&,宣講團的成員是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産業一線的中流砥柱。他們憑藉過硬的專業本領、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在實踐中凝練出一個個行之有效的“中國方案”。這樣的現身説法,比教科書更能觸動心靈,極大地激發國科大學子乃至廣大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

10月19日,首都産業一線科技人才宣講團走進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市供圖)
敢為人先“破難關”,以自主創新與世界平視
一枚普通的雞蛋,托起了中國人守護餐桌安全的底氣。
許多人或許難以置信,我們能不能吃上雞蛋,一度得看外國臉色。直到2009年,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吳桂琴所在團隊對外發布首款國産育種京係蛋雞,自此才徹底實現國人“雞蛋自由”。
中國碗裝中國糧。然而,種源問題不解決,雞蛋穩定供應的“碗”就端不穩。
“進口種雞有核心技術保護,不能直接用來育種。長期以來,國內企業引種總要看國際育種公司的臉色,對時間、數量、質量和價格沒有話語權。”吳桂琴説。
公派留學的經歷讓她堅信,商業育種的核心技術,並沒有高不可攀的秘密,一個強烈的念頭在她心裏扎了根:外國人能幹的,我們也能幹,而且一定能幹得更好!為了培育性能優異的育種素材,畢業後的吳桂琴一頭扎進大山深處的育種場,和3萬隻蛋雞構築“第二個家”。她與同事手工測定産蛋、體重、蛋品等幾十個性狀,每天無數次,用指尖丈量每一枚雞蛋,用紙筆記錄每一組原始數據。
寒來暑往,一幹就是十年。當雞捨得夜燈成為大山裏最執着的星光,看似重復的堅守,卻為後續技術突破埋下紮實的科研根基。
此後,吳桂琴的團隊接連交出靚麗“答卷”:從表型選擇到基因組的技術突破,從“京紅1號”“京粉1號”“京粉2號”到“京白1號”的品種突破,實現了從“種源卡脖子”到“種源自主”的市場突破。2019年,“京粉6號”誕生,從此真正實現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如今,京係蛋雞已累計推廣80億隻,佔據國內市場60%,今天國人每吃兩枚雞蛋至少有一枚源自京系列。2023年,兩個品種出口到非洲,這是我國自主培育的畜禽品種第一次走出國門,豐富了非洲人民的菜籃子。
從仰視到平視,不是一句空口號,背後是“敢為人先”的勇氣和“自主創新”的底氣。
北京某創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松(化名),分享了“中國芯”製造關鍵裝備的逆襲歷程。集成電路裝備被譽為芯片産業的“手術刀”與“建築師”,直到本世紀初,我國在該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顯著。王松東渡日本學成歸國後,牽頭攻堅氮化鋁設備研發,憑着“早五晚十、周末無休”的拼搏狀態持續攻關,僅用一年時間,便成功研製出國內首&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氮化鋁物理氣相沉積設備,突破國外技術壟斷。
但是,隨着芯片製程微縮,12英寸硅外延設備成為新挑戰。面對國外技術封鎖與客戶産能壓力,王松團隊簽下“軍令狀”,開啟高強度攻關。經過上萬條需求分析、多次方案重構、185輪調試和5000多次實驗,最終攻克外延腔室溫度場與氣流場均勻性控制等世界級難題。他們所研發設備關鍵指標達國際先進水平,價格降低約25%,已在國內20余家芯片製造企業批量應用,為“中國芯”自主可控提供堅實裝備支撐。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何光彩説,宣講團的各位專家從繁忙的科研生産和工程一線回到校園,帶來了新時代奮鬥者最鮮活、最動人的故事。他們將“實幹為先”理念,深深融入芯片産品研發、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建設、稀土功能材料創新等一項項具體實踐中,展現了新時代産業科技人才的使命與擔當。
淬火“鍛精鋼”,把信仰熔進青春選擇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站在講&上,多位宣講人從自身成長經歷出發,引導青年學子將個人興趣、專業選擇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
“能夠將個人熱愛融入國家需要,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和機遇。”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賈陽,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分享了自己從少年時期對星空的嚮往,到投身航天事業、參與國家重大工程的奮鬥歷程。他的事跡印證了新一代中國航空航天人,用精益求精的匠心踐行愛黨愛國的理想信念,激發了無數青年對浩瀚宇宙的嚮往和對科技報國的憧憬。
多位宣講人反復提到,青年學子要有堅定自主創新的信念,深知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80後”創業者何霆的事跡充滿挽救生命的堅韌。在讀博期間,摯友因淋巴癌離世的悲痛,讓他毅然選擇癌症治療這一充滿挑戰的研究方向。博士畢業前夕,他與同伴懷揣“讓癌症不再是絕症”的樸素夢想,創立了藝妙神州公司,專注於基因細胞藥物的研發。
歷經十年艱辛奮鬥,他們將實驗室的論文成果轉化為挽救生命的真實藥物,不僅打破了國際基因細胞藥物的壟斷,而且大幅度降低國産藥成本。2022年,一位被判定僅剩三個月生命的晚期淋巴瘤青年,通過他們的基因藥物治療重獲新生並組建家庭。這些生動案例讓宣講會現場充滿感動與掌聲,也深刻展現科技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
“為了讓進口的激光雷達這個‘寶貝’正常工作,冬天貼上暖寶寶防止‘凍僵’,夏天吹着空調散熱。”一番“自嘲”的話音未落,台下幾百名大學師生笑成一片。站在講&上,小馬智行技術負責人肖平分享着在自動駕駛領域自主創新的故事。當他講到“不到10年時間,我們已經實現100%國産零部件造出新一代自動駕駛汽車”時,現場響起持久掌聲,在座師生不自覺挺直背脊,眼神中充滿了自豪……
肖平説,在科技強國的賽道上,希望更多的年輕學子接過時代的“方向盤”,以科技之智,赴報國之約。
榜樣的力量如星火燎原,點燃了青年學子的信仰與行動,匯聚成愛國奮鬥的不竭動力。
近年來,以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為代表的首都高校通過多場高質量講座、就業諮詢、跟蹤調研等方式幫助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鼓勵青年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以北京大學為例,該校積極引導畢業生到國家戰略重點區域或新興産業就業,設置專項獎勵金鼓勵和支持畢業生前往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區、邊疆地區工作。尤其在芯片等高端製造業領域,畢業生就業比例已從2020年的2.1%上升到2024年的6.8%。
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新時代科技自立自強的偉大成就是高校思政課堂取之不盡的生動素材,北京市本次宣講活動以鮮活故事讓青年認清時代責任,明確與祖國同行的方向。北京市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持續建好“思政課堂”“流動課堂”“前沿課堂”,用真理之光、奮鬥之實、創新之力為青春夢想賦能。(記者董素玉 烏夢達 吳文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