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體開發成本高昂,安全問題面臨挑戰
智慧養老産品試水市場,銀發族如何觸手可及?
老博會上,200多家企業帶着最新産品與技術亮相,吸引了大批參觀者。養老機器人何時能夠真正進入百姓家庭?受訪企業透露,目前軟硬體成本高昂,他們期待上下游企業協同合作,降低研發與推廣成本,同時,期待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以解決使用中面臨的安全問題。
將臉放在臉托上,輕鬆轉動眼球,儀器便可通過“望、聞、問、切”的方式生成一份健康檢測報告;頭戴腦電採集系統,無須手動,就能帶動康復設備運轉,進行上下肢的康復鍛煉;機器人不僅能聽懂你説什麼,還能看懂你的表情,做理療、寫“福”字、教音樂等皆不在話下……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一屆北京國際老齡産業博覽會(以下簡稱老博會)上,各種智慧養老的新産品、新服務、新技術吸引了大批參觀者。
本屆老博會展覽面積1.1萬平方米,設立了旅居康養項目及産品、適老化設施及老年用品、醫療保健服務與産品、智慧養老科技與産品、養老為老服務、老齡金融服務與産品六大特色展區,共有200多家企業帶着最新的産品與技術亮相,較去年增加近百家。
智慧養老需求高漲
智慧養老科技與産品展區人頭攢動,不少銀發老人興致勃勃。
“我不想去養老院,找保姆也不放心,今天主要來看看機器人。”78歲的郭大爺告訴記者。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許多老年人傾向於居家養老,期待養老機器人能夠成為生活中的好夥伴,協助他們做飯、上下樓、洗澡等。
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燕珉看來,“居家養老是我國絕大多數老年人的現實選擇。”一方面,不少老年人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存在抗拒情緒,不放心把自己的生活交付給不熟悉的人,因此寄希望於機器人的照顧,在不給子女帶來麻煩的同時,也能夠獲得安全感。另一方面,去專業機構養老的成本較高,讓一些老年人望而卻步,而一些農村地區的老人面臨養老機構少且專業性不足的問題,也希望借助機器人實現居家養老。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發布的《2024養老護理員職業現狀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養老護理員供給缺口達550萬。與此相應的是,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未來1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每年凈增超過1000萬人。巨大的養老需求下,養老機器人産業無疑是一片藍海。
化解觸達C端的難點
“智慧養老的市場非常大。”森麗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森麗康)産品負責人李陽介紹,“我們的産品面向兩端:一個是B端,與一些機構、社區、養老院合作,全國約有4萬家養老院;一個是C端,我們要為3億老人生産出解決實際需求的産品。”
森麗康的創始人郭小燕曾因工作繁忙無法照顧父母,但在市場中沒能找到一款能夠陪伴老人的機器人,於是,森麗康開始自主研發。依託於自研適老化垂域大模型,森麗康的小麗機器人能精準理解老人的生活表達與方言習慣,成為老年人健康檢查小幫手、安全監測小助手、生活記錄小管家……“在我們研發的過程中,國家相關扶持政策也&&了,今年我們還入圍了工信部和民政部‘智能養老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項目。”李陽説。
同時入圍的還有北京夫優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夫優華),它也在老博會設立了展區,展示夫娃系列服務機器人。通過智慧康養公共支撐底座系統與全棧自研高性能控制硬體系統,夫娃系列服務機器人實現了多模態深度交互、老年人親情陪伴、遠程子女交流探視、AI輔助服務、實時健康管理以及安全監測預警等功能。
從企業來看,出於盈利與維繫運轉的需求,他們往往會先與擁有大批量訂單的B端合作,在C端的布局仍處於初期階段。
不少老人對養老機器人的價格頗為敏感。以小麗機器人為例,市場定價約2萬多元。李陽坦言,“我們走向C端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成本,目前産品量還不大,因為成本確實偏高。有退休老人告訴我們,他不會購買價格超過自己三個月退休工資的産品。”
老年人期待的不僅僅是陪伴,而是讓養老機器人真正提高其在生活中的自主性。夫優華市場總監張凱&&,“第一代養老機器人是以陪伴、安全、醫療健康為主,第二代養老機器人就有手了,但是現在一個靈巧手價格50萬元,兩個手要100萬元,誰會買?”
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靈巧手的技術壁壘較高,價格常與靈巧手的可靠性、靈巧度與抓取能力相挂鉤。
以主流産品為例,國外Shadow靈巧手報價約220萬元/只,可實現20個主動自由度;國內因時機器RH系列靈巧手報價約5萬元/只,可實現6個主動自由度。
據了解,人手的自由度在21~27個之間,具體取決於不同的計算方法和定義。靈巧手的主動自由度越高,越接近人手,越能執行複雜的動作與抓取任務,而養老機器人作為協助老年人生活的“管家”,恰好需要極精確的控制能力和高抓取能力,生産成本自然大幅度提高。“當靈巧手的技術與供應鏈完善了,專利投入回本了,才能降低價格,真正走進養老家庭。”張凱告訴記者。
硬體成本阻礙養老機器人推廣的同時,高昂的軟體成本也讓企業承擔着巨大的研發壓力。李陽提到,大模型的計算成本非常高,在研發小麗機器人時,他們的研發人員已經洞察到市場需求,想要開拓居家問診送藥、打車到家付現金等系列服務,但因為自身業務體量小,難以獲得擁有成熟配送體系的大企業支持,只能去找小一點的企業一家一家地談。
強化政策支持和引導
值得一提的是,當養老機器人真正進入百姓家庭,還要面臨安全問題的挑戰。試想,當養老機器人不小心踩到老年人、靈巧手按摩時打到老年人,該怎麼處理,由誰負責?
“我們設想了很多未來的應用場景,只有當相關法律法規健全的時候,才能實現大家期待的更多功能。”張凱告訴記者。
事實上,對智慧養老的政策支持和引導正在逐步強化。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智慧養老納入“新質生産力”範疇,明確其作為“應對老齡化的國家戰略基礎設施”地位,目標從“補短板”轉向“引領全球養老創新”。
為了通過制度創新將前沿科技轉化為普惠性養老服務,循序漸進推動養老事業健康發展,2025年6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民政部聯合發布《關於開展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為期三年的智能養老機器人應用試點計劃。
在政策的指引下,企業將立足市場實際需求,強化核心技術支持與應用場景實踐,深化養老機器人産業鏈搭建。
技術的迭代是為了更好地“以人為本”,智慧養老的底色是傾聽銀發族的真實聲音。只有不斷促進養老服務供需適配,才能更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實習生 王鳳儀 記者 蔣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