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整治警示:家底不清、合同不明、白條入賬
農村“三資”“糊塗賬”如何變“明白賬”
村集體家底不清、資源發包合同超長期低價承包、財務白條入賬……這些農村集體資金、資産、資源管理中的問題讓不少地方困擾已久。
記者近日在基層調研了解到,一些地方通過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整治,探索搭建智慧監管&&、推行“碼上監督”、創新“三色分類”管理等機制,推動了監管透明化,部分痛點難點得到緩解。但受訪基層幹部反映,部門協同機制不暢、村級管理人才缺失等問題仍掣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需對症施治推動鄉村振興。
專項整治警示風險點
長期以來,農村集體“三資”領域問題多發。記者採訪了解到,專項整治中,一些共性問題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影響基層幹群關係的重要因素。
——村集體家底易成“糊塗賬”。由於管理不規範、監督不到位,不少村集體過去對自己擁有的資金、資産和資源缺乏清晰&賬。
記者在基層採訪了解到,今年以來,有的縣對172個村排查發現,160個農村集體財務管理混亂,存在套取資金私用、收入不入賬、公款私存等問題;有的縣則排查出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領域問題321個,其中財務管理不規範問題193個,資源資産漏登記32個,集體工程項目管理不規範問題23個。
類似底數不清現象為各類挪用、侵佔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有關部門向記者透露,一名村小組幹部累計挪用村民籌集的集體建房資金1478萬元用於理財;一名村黨支部書記為解決來客接待費用,於2021年至2022年共套取15.3萬餘元項目資金、“三化建設”資金、辦公用品費用。
多名受訪基層幹部認為,鎮村幹部如果對村集體“家底”不清,就像蒙着眼睛走路,找不到方向,也會失去村民的信任。
一名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認為,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中最難的就是摸清家底,家底不清會帶來資金管理混亂、資産流失、資源發包不規範等各種問題,專項整治扭轉了過去“一筆糊塗賬”的局面。
——合同管理不規範問題需防範。在農村集體資源發包、租賃過程中,超長期、超低價承包等不合理合同屢見不鮮,嚴重損害村集體和村民利益。
如某村小組2004年將100畝荒山出租20年,前5年租金5元/畝/年,後15年租金為20元/畝/年。當地排查發現後及時終止原合同,並轉租給新的經營戶,租金為100元/畝/年。
“有些十幾年前簽訂的合同,一簽就是50年,甚至還有簽80年的。”一名鄉鎮鎮長坦言,過去不少村存在類似情況,這些長期合同涉及的資源,往往是當時集體用不上、未盤活的閒置資産,現在相關合同都由鎮法律顧問審核擬定,過去不規範的合同也要依法重簽。
——“白條入賬”現象一度普遍。村級財務管理不規範,票據使用隨意,一張“白條”就能報賬。今年以來,記者採訪了解到,有的縣僅在專項整治中就查處“白條”金額30余萬元。
“以前白條報賬比較多,一些支出沒發票,開個條就報了。”一名鄉黨委副書記説,過去甚至還出現有的村小組“無條入賬”的情況。
據通報,一名村黨支部書記為支付村委近幾年在鎮裏兩家飯店的餐費,2022年11月與其他村幹部商定,製作虛假山塘水庫清理維修合同,虛開發票3.96萬元。一名受訪的鄉鎮幹部坦言,過去村裏接待用餐,都是通過打白條之類的方式一年解決一兩千元,如今此類現象已得到整治。
雙輪驅動提升監管效能
針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江西一些地方正積極探索技術賦能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提升監管效能和治理水平。
——“紅黃綠”分類處置,精準盤活“三資”家底。針對集體資産家底不清、閒置浪費等痛點,撫州在全市創新推行“紅黃綠”三色分類管理機制。其中,僅宜黃縣就對全縣507項集體資源資産進行分類盤活。
宜黃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余向陽介紹,綠色標籤代表已通過自用、出租、發包等方式投入使用的健康資産;黃色標籤指那些出租即將到期或需要重新招租的資産;紅色標籤則標識那些長期閒置、未能産生效益的問題資産。
三色分類管理不僅是顏色標識,更配套有相應的轉化機制。“三色管理讓我們對集體家底一目了然,工作重點更加明確。紅色資産是我們主攻方向,黃色資産需要提前謀劃,綠色資産則要鞏固維護。”余向陽説。
其中,宜黃縣鳳岡鎮東排村300平方米食品加工廠原屬“紅色”閒置資産,通過專項整治被成功盤活,出租用於香菇菌盒加工存儲,為村集體帶來半年0.5萬元租金收入。
——構建“陽光三資”&&,實現透明化管理。南豐縣創新推行“陽光村務碼上知”二維碼系統,讓村民掃碼即可實時監督村集體資金流向。
“現在通過掃碼,資源資産情況一目了然,徹底杜絕了不公示、虛假公示或選擇性公示的問題。”南豐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妍説。
如太和鎮杭山村村民李某通過掃碼發現村辦公司漏登與聯通公司的合作協議,及時補錄避免了資産流失;洽灣村村民胡某同樣通過掃碼發現村小組漏登5座共11畝小山塘,使集體資源得到完整登記。
這一創新舉措使村民知曉率超70%,有效保障了群眾監督權,帶動全縣整改“三資”問題540個,完善合同3402份,挽回損失135萬元。
——大數據賦能監督,打造全鏈條監管閉環。針對村級小微權力監管難題,撫州市東鄉區紀委監委創新構建公權力大數據監督&&,實現與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系統的深度融合與數據貫通。
撫州市東鄉區紀委副書記舒利光介紹,去年11月,系統通過數據比對,發現某村公益性墓地建設項目存在異常。經查,該項目存在違規收取管理費、非法轉包等問題,最終揪出一個涉及多人的腐敗鏈條。
系統運行以來,已追回租金18.2萬元,減少村級資金支出259.7萬元,推動健全40余項制度規範,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監督保障。
破解挑戰仍需精準施策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部分痛點難點問題得到緩解的同時,一些地方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仍然面臨兩大挑戰:
一是部門協同機制待完善。農村“三資”監管涉及農業農村、財政、審計、紀檢監察等多個部門,實踐中一些鄉鎮“三資”監管僅有“三資”分管領導負責,部門聯動不足,容易出現職責交叉、監管脫節。基層幹部反映,鄉級層面同時存在分管“村財”(屬財政局)和“三資”(屬農業農村局)的兩套人員,職能交叉卻分屬不同系統,如協調不暢,可能出現監管脫節、效率低下。
二是鎮村管理人才缺失。農村“三資”管理專業性較強,但鄉鎮和村級組織往往缺乏具備專業能力的人才。基層幹部反映,村幹部年齡老化、專業知識和能力不足現象普遍,很多年紀大的村幹部對電腦和智能手機操作不熟悉,甚至連基本的系統都難以熟練使用。
據了解,由於鄉鎮層面原有的農經站已撤銷,部分鄉鎮幹部業務能力有限,主動性不強。有的鄉鎮則聘請記賬公司記賬,而外聘人員對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賬務把關不嚴,容易造成科目不對、附件不齊、入賬延遲的問題。
為此,基層幹部認為,農村“三資”監管仍需持續深化整治成果,推進長效機制建設。
一方面,要深化數字賦能,建設智慧監管&&。“通過科技手段讓小微權力運行更加規範陽光。”舒利光認為,要全面推進縣級“三資”智慧監管&&建設,整合財政、農業、自然資源等部門數據,實現資産登記、合同管理、資金流向等全流程線上監管,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風險預警模型,對異常交易、資産閒置等情況自動預警。
另一方面,要優化權責配置與人才結構,切實為基層減負賦能。面對縣級部門對接上級多頭、鄉鎮人員力量不足的困境,吳妍等受訪幹部建議,應系統性推動權責重構,探索“多口歸併、任務打包”機制,大幅減少重復匯報和多頭對接。加強基層“三資”管理專業隊伍建設,培養懂政策、精管理、善經營的專業人才。(記者 胡錦武 劉佳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