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超3000億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兩重”建設(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項目。至此,今年8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全部下達完畢。一大批“硬投資”項目有序實施,與之相應的規劃編制、體制機制創新等“軟建設”也在同步推進,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硬投資”“軟建設”結合
在重慶,一輛輛國産汽車通過鐵海聯運新模式,經西部陸海新通道至廣西欽州港換乘,最終直抵中東樞紐港口,進入全球市場。
伴隨着“兩重”建設不斷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完善。上半年,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完成貨物運輸量達15.46萬標箱,貨值283.3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和22%,實現了貨量與貨值的雙提升。
據介紹,2025年,“兩重”建設共安排8000億元支持1459個項目,涉及長江流域生態修復、長江沿線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西部陸海新通道、高標準農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網、“三北”工程、醫院病房改造等重點領域。目前,一些重點項目正有序推進,實物工作量加快形成。
在重大戰略實施方面,一批標誌性工程和關鍵項目加速落地,有力支撐了區域協調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及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構建,顯著提升了重點區域的綜合承載力和發展動能。在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方面,能源、糧食、産業鏈供應鏈等關鍵領域的補短板、強弱項項目進展順利,重要基礎設施的韌性和保障能力得到實質性增強,有效緩解了相關領域的風險壓力。
“軟建設”也在同步推進、協同發力。優化長江沿線鐵路投融資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網運行維護管理機制,完善國家物流樞紐規劃布局,探索“風電光伏+治沙”新模式……圍繞優化項目生成、審批、要素保障和實施機制,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加快形成,有效破解了傳統項目推進中的體制機制障礙。
“‘兩重’建設不僅直接拉動了有效投資,促進了經濟增長,更為國家長遠發展和安全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張林山&&。
助力調結構穩預期
今年“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全部下達,對於下半年穩投資和全年經濟穩增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藍慶新認為,2025年“兩重”建設項目清單的集中下達,短期內可形成實物工作量,中長期則通過優質資産積累、區域協調發展和預期管理,構建起兼顧需求管理與供給側改革的宏觀調控框架。
在總量層面,“兩重”建設深入推進,將有效增強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實質拉動力。“8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與地方配套資金疊加,預計直接拉動固定資産投資1.6萬億元左右甚至更高,可對衝房地産投資下行帶來的缺口,使基建投資全年增速穩定在6%至7%區間,為國內生産總值實現預期目標提供0.7個至0.9個百分點的正向貢獻。”藍慶新分析。
在結構層面,“兩重”建設將助力投資方向與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兩重”項目大多聚焦於流域治理、幹線鐵路、城市地下管網、高標準農田等兼具經濟性與公共性的領域,既提升當期實物工作量,又形成長期優質資産,避免低效擴張。同時,資金向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三北”工程等重點區域傾斜,能夠促進區域間要素再平衡和布局優化。
在預期層面,“兩重”建設乘數效應與正向循環將不斷強化。一方面,通過將資金、用地等要素一次性落實到具體項目,並壓縮審批與開工時間差,“資金等項目”將向“項目等資金”轉變,顯著放大投資乘數效應;另一方面,隨着産業鏈前端訂單提前鎖定,建築、鋼鐵、裝備製造等順周期行業産能利用率有望回升,帶動就業與居民收入同步改善,進而穩定消費預期。
張林山&&,“兩重”項目聚焦國家戰略與安全急需,其投資不僅産生即期拉動效應,更蘊含巨大的長期發展潛能,能有效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補齊關鍵領域短板、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是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的關鍵支撐和強力“壓艙石”。
統籌推進協同發力
“清單下達只是起點,關鍵在於建立將政府投資轉化為長期資産和制度紅利的落實閉環,形成投資有效、資産優質、制度成熟的良性循環。”藍慶新&&。
伴隨着8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全部下達,下一步,應聚焦項目組織實施的關鍵環節和堵點難點,強化系統協同和精準施策,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同時完善配套改革舉措,推動“硬投資”與“軟建設”協同發力。
藍慶新建議,對2025年底前必須開工的項目,按“周調度、月通報”的節奏推進;對因客觀條件變化確需調整的,可建立“綠色通道”,允許地方在清單總額內進行同領域、同標準替換,既保進度又保質量。
從遠期來看,“兩重”建設既利當前,更重長遠,必須堅持用大歷史觀審視、用系統思維謀劃,確保“兩重”項目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目前,“兩重”建設項目在工程質量、資金撥付使用、工程設施管護等方面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例如,一些地方高標準農田項目存在未按規劃建設、配套設施管護不到位、澆灌設備建而不用等現象,導致高標準農田設施成“擺設”,未能發揮長效作用。
專家建議,應盡快發布“兩重”項目的技術導則和績效評價體系,建立安全、韌性、綠色、智慧等強制性標準。還要加強項目監督,重點盯住資金撥付、投資完成率、績效目標等指標,對連續排名靠後的地區實施預警、約談等措施,確保投資真正轉化為實物工作量。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邢偉&&,“兩重”建設事關國計民生,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既要強化國家層面的統籌協調、同向發力,也要及時解決項目實施中的困難,注重長效監管和績效評估,確保高質量推進。(記者 賴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