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裏的土家文化熱:非遺舞&解鎖避暑新玩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6 10:38:02
來源:經濟參考報

洞穴裏的土家文化熱:非遺舞&解鎖避暑新玩法

字體:

  圖為游客在利川市騰龍洞景區游覽“臥龍吞江”自然奇觀。(資料照片)

  “鼓聲咚咚,這來自遠古的聲響,一瞬間便帶我們穿越回數千年前……”鄂西群山深處的天然溶洞裏,光影變幻、座無虛席,回蕩的戰鼓聲中,一場大型民族歌舞秀拉開帷幕,非遺好戲輪番上場,引得觀眾頻頻叫好。

  這裡是位於湖北恩施利川市的騰龍洞,亞洲已探明的最大洞穴之一。每逢炎夏,洞外驕陽熾熱,洞內卻涼爽舒適,總有許多游客從世界各地趕來,進入這方“自帶空調”的避暑秘境,“躲清涼”的同時,也一享土家文化盛宴。

  騰龍洞全長59.8公里,洞口高72米,寬64米,可容20多輛卡車並排駛入,直升機也能在洞口自由盤旋,規模宏大、令人震撼。走進洞中,整個洞穴群共有上下五層,洞中既有體量驚人的石鐘乳,又有形態小巧的石柱、石筍、石花、石幔等。

  地質專家介紹,整個洞穴曾是長江支流清江古河道,22萬年前洞中發生大型岩崩,致使河水改道,形成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和旱洞相連的神奇景觀。尤其令人驚嘆的是,清江在流經騰龍洞附近時猛跌30余米,水聲震耳欲聾,浩浩蕩蕩的江水垂直躍下,消失在洞穴的黑暗深處,形成“臥龍吞江”的壯麗景象。

  “除了地質奇觀,騰龍洞還是展示土家文化的天然舞&。”在景區講解員的帶領下,記者與一些游客穿着禦寒外套,進洞前行幾公里,抵達《夷水麗川》歌舞秀演出地點,劇場終年恒溫12至18攝氏度,但持續變換的場景、精彩紛呈的演繹卻將現場氛圍“攪”得火熱。

  故事以古稱“夷水”的清江為脈絡,串聯土家族千年歷史,從先祖廩君射殺鹽陽女神的悲情傳説講起,既有戴着鬼神面具的儺面舞、美麗大方的擺手舞,又有挑水、砍柴、趕集、叫賣等土家人的真實生活場景,還有《龍船調》《六口茶》《唱起山歌送情郎》等民歌唱響……

  夷水麗川藝術團團長冉娟介紹,景區打造的這處原生態洞穴劇場,深入挖掘和利用當地文化資源,採用土家族非遺元素,融入升降舞&、移動吊腳樓、水中龍船等現代化技術表達,使自然與人文、古老與現代交匯融合,展現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為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

  “自2005年首演開始,20年來演出場次近16000場。2024年我們進行了第四次改版升級,升級以後舞&更美、服飾更炫、本土元素更多、科技感更足、互動性更強。”冉娟説,演員陣容近百人,技術人員數十人,排練、巡檢不間斷,保證着淡季每天2場、旺季4場演出的順利進行。

  在冉娟看來,參與感、體驗感是提升旅游歌舞表演吸引力的關鍵,要讓游客産生情感共鳴,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體現土家人生活勞動的場景,我們的演員通過趕場叫賣的方式,把代表恩施特點的富硒小土豆、玉米粑粑、土雞蛋、利川紅茶等送到游客手中;對歌場景中,帶動全場跟着一起合唱耳熟能詳的《六口茶》;還有,用土家新娘的繞場巡游來表現土家族的出嫁風俗。從現場反饋也可以看出,最受游客喜歡的就是這些互動類型的節目。”冉娟説。

  吊腳樓上,一位披着紅紗的新娘,坐在閣樓上一邊織着土家織錦西蘭卡普,一邊和樓下的姊妹們唱着土家族的哭嫁歌——十姊妹歌。歌聲婉轉淒美,畫面唯美動人。

  土家新娘的飾演者宋雨桃是利川本地人,2011年加入演出團隊。近年來,隨着藝術團加強社交媒體運營推廣,打造“夷水天團”IP,宋雨桃的新娘花絮視頻迅速在網絡上走紅,累計點讚量過百萬,收穫了不少粉絲關注,進一步為演出和景區帶來了流量。

  “突如其來的關注度讓我興奮又害怕,走紅是意外之喜,如果能通過我,了解到西蘭卡普等非遺技藝,以及哭嫁等土家民俗,吸引大家來利川、來騰龍洞游玩,推動地方旅游發展,這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宋雨桃説。

  除了劇場演出,景區還推出數字光影秀、非遺傳承人簽約駐演等文旅活動。今年“五一”假期,20余位非遺傳承人與騰龍洞景區正式簽約,成為常駐展演嘉賓,利川燈歌、肉連響、石工號子、利川草編、利川木雕等非遺體驗項目也出現在了洞穴裏。

  此外,將中華文化、民俗風情、旅游促進“三交”等多種元素融入景區門頭、入口長廊、情景歌舞表演等處,以沉浸式植入方式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截至7月10日,今年以來騰龍洞景區已接待游客近50萬人次,營收近7000萬元。

  騰龍洞景區負責人&&,未來將依託非遺常駐展演,開發系列研學路線,讓游客從“短暫觀光”轉向“深度文化體驗”。同時,利用洞穴實景與現代光影科技不斷融合,目前騰龍洞後洞的開發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即將建成開放3D光影秀《妖霧山—天地造化》等多個互動體驗項目。

  暗河在洞底奔涌,清洌的水聲與悠揚的山歌交織成韻,在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的映襯下,這座曾以地質奇觀聞名的洞穴正成為文化熱潮催動一方山水發展的強勁引擎。(記者 熊翔鶴 張陽)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