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週二周三下基層,周四上午長春市中醫院出診,晚上吉林省中醫院夜診……”
這是吉林省全國名中醫趙繼福的日程表。一年來,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走遍了全省近40個縣級中醫院,義診、講課、收徒。
他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要讓基層中醫更快成長、讓更多百姓受益,守護傳承好老祖宗留下的瑰寶。”
一年走遍全省縣級中醫院
出身於中醫世家的趙繼福,從小隨父親研習脈術。醫科畢業,他回到家鄉,在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八道溝鎮衞生院一幹就是10年。後來,他先後在長白縣中醫院、琿春市中醫院、長春市中醫院工作。
家學淵源、科班學習和數十年扎根基層積累的豐富經驗,練就他善治“雜病”、預判“未病”、攻克“難病”的過人本領。許多患者慕名而來,有的一家三代人都找他診病。他的名氣甚至傳到了北京。
去年8月,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了“名中醫走基層”活動。原本,趙繼福只需選擇一個縣定點坐診。但作為全省專家組的組長,他主動提出把全省縣級中醫院走一遍的請求。
帶着幾名助手,他從吉林省地理位置最偏遠的長白縣走起。他説,自己已經70歲了,怕越往後越走不動,所以先遠後近,先難後易。頂着嚴寒酷暑,他和團隊從山區到平原,從邊境到內陸。有高鐵的地方坐高鐵,沒有高鐵坐客車。每到一地,面對成群結隊的患者,他總是和藹接診,不知疲倦。
為了走基層,他推掉了每週去北京出診的機會。去大城市出診專家費高,但他去基層中醫院全部是義診,一分錢診費不收。面對助手們的不解,趙繼福説:“錢什麼時候都能掙,但是培養基層中醫人才不能等。”
教學生從不“留後手”
輕輕搭脈,細緻問詢,然後讓身邊的幾個年輕醫生再輪流把脈。這是趙繼福在基層出診時最常見的場面。
趙繼福特別重視“以脈定病、以脈辨證、以脈選方”。他認為,“診脈”是中醫的基本功。遺憾的是,這些年來,他指導過的中醫碩士、博士中,有不少“摸脈不會、辨證不準”。
“中醫講師承,重實踐,但是現在中醫學歷教育偏重理論,課堂上講脈象,基本靠描述,很難有真實準確的體驗。”趙繼福説,“就像吃飯,光聽別人説,自己沒吃過,就不知道什麼味道。”
為此,趙繼福堅持手把手教學——每診完一個患者,便讓學生重新搭脈,講脈象,辨寒熱虛實。他的弟子李曉平日在北京,但常來吉林跟診。他説:“老師這種教學方式非常高效,學生提高很快。”
據了解,早在2016年,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就開設了“趙繼福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培訓班”。目前,趙繼福已累計收徒200多人。從新疆阿勒泰到北京、從甘肅定西到海南海口,都有他教過的學生。2024年底,他還出版了《趙繼福脈學》,用圖文形式呈現臨床脈象感知,幫助年輕醫生加深理解。
這次走基層,他特地開設了“趙氏脈術”傳承班。每到一地,他就遴選兩到三名青年醫生帶教,通過隨診、線上課程等形式,帶着他們一邊學習,一邊實踐。
“老師對我們傾囊相授,無論是經典方、經驗方還是家傳方,從來不避着我們,從不‘留後手’。”趙繼福的助手董穎説,很多學生都和趙繼福一起炮製過趙氏家傳的皮膚病秘方。
堅定對中醫藥的信心
“這是一個身患重症黃疸、生命垂危的早産兒,已經被其他醫院放棄了。趙老師從《神農本草經》中尋找靈感,調配出一劑經驗方。先給孩子服,後來又想出母子同治、母乳代服的用藥方法。幾週後孩子的膚色逐漸褪黃,肝臟指標也正常了。”
在扶余市中醫院的講座上,趙繼福的學生崔瑞艷展示了幾個趙繼福治療疑難雜症的經典病例。
趙繼福堅持走基層還有一個“大目標”,就是讓中醫院和醫生堅定信心、讓群眾敢於看中醫。
中醫不敢治大病難病、中醫院收入主要靠西藥……這些現象令他心急如焚、寢食難安。“中醫藥是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寶”,他要用實際行動讓患者、醫生、醫院堅定對中醫藥的信心。
“中醫真的很了不起。”在扶余市中醫院,一位來看腹痛的患者,趙繼福問診後,建議他要查一下核磁,結果發現了新發腦梗。目睹全程的扶余市中醫院黨支部書記劉洪波暗暗讚嘆。“腦梗初期,尤其在未急性發作時,臨床診斷難度很高。”
“趙老師對我們醫院的幫助太大了。”扶余市中醫院副院長馬寧説。這家剛剛成立不久的中醫院,平時患者每天只有十來個人。趙繼福團隊來的幾天裏,診室外坐滿了患者,還有不少是外地趕來的。熱鬧的場景,讓馬寧看到了基層中醫院的出路,增強了發展的信心。
“每一名學生就是一粒種子,要讓這粒種子在當地開枝散葉,福澤一方。”趙繼福説。據了解,他和團隊這一年走過近40家中醫院,有的接診能力實現較大提升;他帶過的一些基層醫生,接診量從一天三五個增加到幾十個,甚至一號難求;更令他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基層醫院開始重視中醫藥應用。
“把全省縣級中醫院走完一遍只是個開始。”趙繼福説。眼下,他正在謀劃如何建立一種長效機制,讓更多基層中醫能夠得到更系統更深入的培訓,更快成長。“我70歲了,再過幾年可能沒法下基層了。但想到學生能獨立看病,我就覺得值。”(記者 郎秋紅 孫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