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食品産業正朝着精準化、標準化、高質量方向加速邁進,嬰幼兒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細分領域對檢驗檢測技術的專業性、精準度要求持續提升。10月25日上午,作為第十屆中國特殊食品大會的重點會議之一,特殊食品檢驗檢測技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辦,讓不同檢測技術更好地保障産品安全、支撐標準落地、推動營養精準適配。會議由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標準化檢驗檢測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衛民主持。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標準化檢驗檢測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衛民

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葛志榮
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葛志榮出席會議並發表致辭,他&&,當下我國特殊食品發展處於關鍵階段,檢驗檢測技術作為質量安全的關鍵支撐至關重要。雖其突破為産業注入新動能,但當前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新型風險對檢測技術要求提高、檢測方法標準更新滯後、全鏈條追溯體系待完善等。為破解難題,他提出三點建議:堅持技術創新與標準引領並重,以先進標準規範市場;構建全鏈條質量管理體系,以過硬質量贏得信任;強化開放協同與能力共建,提升産業競爭力。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突破技術瓶頸,推動特殊食品檢驗檢測技術發展,助力特殊食品産業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穩步邁進。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標準化檢驗檢測專業委員會首席科學家趙雲峰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標準化檢驗檢測專業委員會首席科學家趙雲峰圍繞“食品中典型污染物的應急檢測”進行分享,他重點介紹LC-MS/MS、GC-MS、高分辨質譜等同位素稀釋檢測方法在污染物篩查、定量分析和溯源確證中的應用,強調方法標準化、質量控制、國際比對和參考物質研製的重要性。同時提出構建非靶篩查譜庫、優化前處理技術、提升檢測靈敏度與自動化水平,是提升應急檢測能力和風險防控水平的關鍵。

原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教授任一平
原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教授任一平以“食品中維生素類物質檢測技術進展”展開介紹,他&&隨着標準體系日益完善,GB 5009/5413系列標準已全面覆蓋脂溶性、水溶性及類維生素等16種物質,且與AOAC/ISO國際標準協同推進;其中關鍵技術不斷創新,如在線SPE-二維液相色譜技術實現了維生素A、D、E及其異構體的全自動分析,LC-MS/MS同位素內標法重點解決特醫食品中低限量2μg/100 g的檢測難題。此外,簡化前處理、手性分離等作為未來質檢技術的研究方向,將為食品質量控制與營養標籤提供有力支撐。

西華大學教授邵兵
西華大學教授邵兵就“基於同位素稀釋技術的過敏原蛋白精準檢測技術”主題展開分享,他&&,針對傳統ELISA方法假陰性率高、PCR法不適用於加工食品檢測,研究團隊創新性地運用SILAC技術,成功表達並純化出純度超過98%的同位素標記全長過敏原蛋白。這一成果有效校正了酶解過程與基質效應,進而開發出針對蝦原肌球蛋白和雞蛋卵清蛋白的同位素稀釋質譜(IDMS)檢測方法,適用於複雜加工食品的檢測。

杭州璞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賴世雲
杭州璞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賴世雲圍繞“乳製品中重要功能蛋白的技術進展”展開介紹,LC-MS/MS技術在乳清蛋白、IgG以及A2奶檢測方面展現出的高靈敏度與準確性,凸顯了該技術在嬰幼兒配方奶粉及功能性乳製品質量控制環節中的不可或缺性。他進一步指出,隨着科技的不斷發展,靶向蛋白質組學憑藉其獨特優勢,有望成為推動乳製品功能蛋白標準化檢測邁向新高度,為乳製品行業的品質提升與技術創新提供新路徑。

北京市食品檢驗研究院(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尹華濤
北京市食品檢驗研究院(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尹華濤圍繞“嬰幼兒配方乳粉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展開分享,基於2025年全國抽檢數據,嬰幼兒配方乳粉的風險貫穿原料採購、加工生産、包裝儲運至消費食用的全鏈條。建議通過“首件檢驗+原料批批核查+留樣比對+召回演練”等綜合措施防控風險,緊跟標準更新,與權威數據比對,並建立輿情快速響應機制,將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

北京市食品檢驗研究院(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林立
北京市食品檢驗研究院(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林立圍繞“聚焦糖(果糖、葡萄糖、蔗糖、麥芽糖、乳糖)、低聚糖、多聚糖(菊粉等)前沿檢測技術”話題進行介紹,她依據GB 5009.8-2023等標準,比較滴定、氨基柱-HPLC和離子色譜-脈衝安培法,明確還原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聚葡萄糖等對乳糖/蔗糖測定的干擾機理,提出酶解-還原-IC-PAD定量低聚果糖、酶重量-液相色譜聯合測定總膳食纖維等關鍵控制點,並提示取樣量、酶活性、硼氫化鈉現配等操作細節,為功能食品中糖類的精準標識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學支持。

中國營養與保健食品協會嬰幼兒配方食品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蔭士安
中國營養與保健食品協會嬰幼兒配方食品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蔭士安圍繞“人乳採集和分析方法的應用”進行分享,他認為母乳成分具有顯著的個體差異、晝夜節律及前/後乳差異,設計研究時必須控制採樣時間、方式、凍融次數和貯存條件。實驗過程推薦電動泵採集中段乳或24小時全部乳汁,液氮速凍後-80 ℃保存,避免反復凍融;短期可4 ℃冷藏,長期需-80 ℃以最大限度保留脂肪、蛋白質、免疫因子和生物活性肽。由於不同容器(玻璃、塑料、聚乙烯袋)對脂肪、脂溶性維生素等吸附程度不同,應根據檢測指標選擇。

伊利集團檢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劉麗君
伊利集團檢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劉麗君圍繞“乳及乳製品中母乳低聚糖檢測技術研究”進行分享,她系統介紹HMOs的結構分類、六大功能及中美歐法規審批現狀;重點比較了離子色譜 - 電化學檢測、LC - MS/MS等五種主流檢測方法,通過實驗數據驗證該方法在檢出限(2–100 mg/100 g)、回收率(90–105%)和相對標準偏差(RSD<3%)方面的優異表現,充分證明其在嬰幼兒配方奶粉等複雜基質中的適用性。

黑龍江立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心祥
黑龍江立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心祥圍繞“被低估的檢驗檢測技術的價值”展開分享,他&&,檢驗檢測不僅是合規“體檢”,更是貫穿研發、生産、儲運的全周期質量雷達,能提前發現隱患、反向優化工藝,直接降低召回、損耗和索賠成本;在數據沉澱後,可成為企業改善、標準升級和差異化競爭的隱形資産;面對供應鏈波動,檢測數據還能為保險、金融和監管提供可信依據,釋放質量金融化紅利。在未來,希望更多企業把檢驗檢測從“費用中心”升級為“價值中心”,用數據驅動降本、增信、創牌。

達能亞太質量與食品安全技術專家、檢測管理化學經理張慧
達能亞太質量與食品安全技術專家、檢測管理化學經理張慧圍繞“AI技術在檢測領域的應用”展開介紹,她&&達能中國已全面運用AI技術推進檢測智能化:例如微生物實驗室通過深度學習識別多變菌落,替代人工讀板,實現自動化計數,縮短檢測時間;在感官檢測方面,AI模型統一評判標準,消除人為差異,自動輸出結果並持續迭代;在數據抓取環節,利用RPA+AI自動完成問卷星數據清洗與錄入,日省工時15-55分鐘,降低差錯率。這也意味着AI全面賦能檢測流程,助力質量提升與數字化轉型。

AOAC中國分部主席梁成珠
AOAC中國分部主席梁成珠圍繞“食品安全檢驗方法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協調性”展開分享,他指出我國在食品安全檢驗方法已成功納入AOAC First Action,這標誌着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標準實現從“與國際接軌”到“引領國際標準”的跨越式發展。為進一步推動食品安全檢驗標準的國際化進程,應繼續將成熟的國際標準引入我國國家標準體系,同時積極推動中國標準上升為國際規則,不斷完善標準驗證體系,以確保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方法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國際互認性,為全球食品安全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團體標準——嬰幼兒配方食品及乳製品中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測定啟動儀式
此次會議現場一同見證了“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團體標準——嬰幼兒配方食品及乳製品中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測定”啟動儀式。從嬰幼兒生理需求看,α-乳白蛋白是乳清蛋白中易消化吸收的核心成分,β-乳球蛋白是嬰幼兒乳蛋白過敏的主要過敏原之一,兩種成分的精準測定對嬰幼兒群體尤為關鍵。通過推進相關團體標準的落地,將更好地助力乳製品行業從“合格産品”向“優質産品”轉型,最終保障嬰幼兒健康權益和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