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大草原漸次褪去綠裝,廣袤的黑土地上升騰着火熱的希望。鮮食玉米收割季,呼倫貝爾農墾那吉屯農牧場公司967畝鮮食玉米基地成了一片涌動的“海洋”。一穗穗飽滿鮮嫩的玉米下田間、進車間,從田野奔赴餐桌,串起了“黃金”産業鏈,一路領“鮮”,為廣大消費者帶來一場健康與美味兼具的優質農産品盛宴。
“鮮食玉米講究‘搶鮮’,必須人工採摘才能避免機械損傷,保證籽粒完整。”采收隊長王強手持玉米穗,指着飽滿的籽粒介紹,“你看這玉米粒,晶瑩剔透,咬一口甜糯多汁,這都是科學管理的功勞。”
今年,那吉屯農牧場公司依託農墾標準化種植體系,從選育耐寒抗病的“金糯262”品種,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再到全程綠色防控,每一個環節都精準把控,最終種出了棒大粒深、色澤鮮亮的優質玉米。“我們的玉米,每一粒都帶着黑土的‘甜潤’和農墾的‘規矩’。”那吉屯農牧場公司農業技術員指着田壟間的標識牌介紹。
不同於普通農田,這裡的鮮食玉米種植全程採用“農墾標準化體系”:從選育適合高寒地區生長的優質品種,到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現代農業技術,再到嚴格執行“不使用化學農藥、不添加催熟劑”的綠色種植規範,每一個環節都有農墾技術員全程跟蹤記錄。
在生産車間,職工們採用的真空包裝技術更是讓玉米的保鮮期延長至12個月,打破了鮮食玉米“季産季銷”的局限。“我們的生産線日産速凍玉米10萬穗、真空包裝玉米4萬穗,每一穗玉米都得到了有機認證。”生産負責人譚寶龍手持檢測報告説,從原料挑選到成品包裝,18道工序嚴格符合國家食品質量標準體系的要求。(記者 高文)
【糾錯】 【責任編輯:徐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