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新發地市場舉辦的“京”常相會“郵”滋“郵”味——高郵農産品進北京暨高郵美食文化推廣活動現場,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一塊大屏幕吸引。屏幕那頭,遠在800多公里外的江蘇高郵龍虬鎮,揚州市鑫潼源水産公司的陸星新正實地探訪高郵大蝦現代農業産業園,把“從塘口到餐桌”的嚴格品控流程,原原本本展現在北京觀眾眼前。這場南北連線的“視覺之旅”,成為高郵農産品進軍華北市場的最佳注腳。
“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高郵市委副書記李偉現場化身“首席美食推薦官”,一開口就引用了高郵籍文學大家汪曾祺筆下那讓人魂牽夢縈的鹹鴨蛋。他笑着對現場觀眾説:“這流油的紅心,就是高郵鹹鴨蛋的‘靈魂’。今天,我們高郵農業的‘王牌軍團’——‘蝦兵’‘蟹將’‘鴨司令’,可是全員到齊,就等着接受北京市場的檢閱。”
地處裏下河腹地的高郵,憑藉密布的水網和優良的生態,孕育出高郵鴨蛋、高郵大蝦、高郵大米三個百億級産業,以及高郵湖大閘蟹、黃羽肉雞、揚州鵝等特色産業。截至目前,高郵已有16個農産品獲中國地理標誌商標,3個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産品。
“如今的高郵農産品,既有‘神鷺’‘馬棚灣’‘王鮮記’‘高郵鴨’等品牌梯隊,也有過硬的品質背書。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高郵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玉林坦言,“我們此行不僅是推廣産品,更希望以美食為媒介,讓‘高郵味道’真正在京城扎根。”
正當大家聽得入神,一段從高郵湖畔傳來的視頻,瞬間把全場帶到了千里之外的豐收現場。畫面裏,漁民用力拉起沉甸甸的漁網,膏滿黃肥的大閘蟹張牙舞爪,個頭碩大的高郵大蝦活蹦亂跳,引得不少嘉賓直呼“真是看得人食指大動”。
這誘人風味的背後,是高郵人對品質的執着。江蘇高郵鴨集團副總經理殷恒兵講起了一顆雙黃蛋背後的“標準化革命”:“現代人講究健康,飲食要少鹽,我們就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做出了‘不鹹的鹹鴨蛋’——口味清淡了,但照樣流油淌沙。”
活動的重頭戲落在一系列紮實的合作上。高郵多家農業企業現場與北京新發地市場、京東集團等達成合作,共同開拓更廣闊的市場。
“我們將通過旗下的七鮮超市和全國折扣店網絡,把高郵大蝦帶進北京、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京東創新零售生鮮採購負責人楊從戎説,預計將有上百家門店參與銷售,僅京津冀地區就有幾十家同步啟動。“高郵大蝦建立的全流程品控體系,很好地回應了市場對水産品安全與品質的關切。我們將通過視頻、直播等方式,把産品的養殖環境和標準直觀傳遞給消費者。”
對於此次高郵農産品集中北上進京,北京新發地市場常務副總經理顧兆學告訴記者,將推動高郵農産品通過“一站式代銷”進入商超、餐飲、學校等多元渠道,並計劃在江蘇館設立高郵産品專區。“真正架起産銷對接的橋梁,讓優質農産品轉化為農民增收的真金白銀。”(記者 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