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十五五”新質生産力 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戰略使命與實踐路徑-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7 20:32:00
來源:新華網

賦能“十五五”新質生産力 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戰略使命與實踐路徑

字體:

  “十五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列為核心目標,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作為中央金融企業,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必須深刻把握時代賦予的戰略使命,充分發揮其在逆周期調節、風險化解和綜合金融服務方面的獨特功能,錨定“十五五”藍圖,創新金融工具與服務模式,為培育新質生産力、賦能科技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金融支撐。

  鍛造耐心資本,護航硬科技攻堅突圍

  “十五五”時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構建新質生産力的重中之重。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應摒棄短期財務回報的局限,主動擔當國家隊的“耐心資本”,為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體、先進材料、生物製造等“硬科技”領域的長周期攻關提供穩定、長期的資本支持。

  發揮跨周期優勢,實施長周期布局。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應利用其資金來源相對穩定、不受短期市場波動劇烈影響的特性,確立“長期資本、戰略資本、責任資本”的角色定位。通過設立10-15年甚至更長期限的專項投資基金,專注於投資那些研發周期長、技術壁壘高、市場前景廣闊但短期盈利能力弱的“卡脖子”技術領域,真正做到與企業共成長、共擔風險。

  創新股權投資模式,精準滴灌核心載體。超越傳統的財務直投,靈活運用優先股、可轉債、夾層投資等多元化股權工具,支持承擔核心技術攻關的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例如,通過可轉債投資,既能在企業發展初期提供債權式保護,又能在技術突破後選擇轉股分享成長紅利,有效平衡風險與收益。

  構建“科研-産業”資本接力,打通轉化堵點 聯合地方政府、産業龍頭、科研院所共同設立“中試轉化基金”或“概念驗證基金”,專項聚焦實驗室成果向産業化應用過渡的“死亡谷”階段。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介入,能夠以專業的風險評估和資産盤活能力,為早期技術注入關鍵的啟動資金,形成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商業化生産的全鏈條資本接力。

  創新問題企業紓困模式,保全科技火種。針對因研發投入巨大、供應鏈中斷或短期財務困難而陷入困境,但核心技術依然具有戰略價值的大型科技企業集團,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應發揮“問題資産專家”的核心優勢。通過“債轉股+債務重組+資産剝離”的綜合化重整投資方案,幫助企業剝離非核心資産、優化債務結構、引入戰略資源,使其卸下包袱、輕裝上陣,保全並激活其寶貴的科技攻關能力。

  深化綜合金融,驅動“科技-産業”深度融合

  《建議》強調,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其關鍵在於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應充分發揮其金融控股集團的牌照協同優勢,打造“股權+債權+資産盤活+諮詢顧問”的一站式、全周期綜合金融服務體系。

  構建“接力式”融資生態,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在企業初創期,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可通過股權投資提供“第一桶金”;在成長期,聯合商業銀行、融資租賃公司等,提供“股權+債權”的投貸聯動服務;在成熟期,聯動證券公司,提供並購重組、IPO保薦等資本市場服務。這種“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引領、多方接力”的模式,能夠精準適配科技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差異化金融需求。

  強化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把握前沿投資機遇。發揮央企&&優勢,主動與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頭部科技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通過共建聯合研發中心、設立並購基金等方式,深度參與原始創新、顛覆性技術的孵化與産業化,確保投資方向與國家科技戰略同頻共振,搶佔未來産業發展制高點。

  構建全流程智能風控體系,平衡高風險與高收益。針對科技投資的高風險特性,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應構建“投前AI精準研判—投後大數據動態監測—投後産業資源賦能”的立體化風控體系。利用金融科技對技術專利、研發團隊、市場前景進行量化分析,實時監測企業經營異動,並利用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廣泛的産業網絡為企業提供市場、管理、供應鏈等增值服務,以專業化能力主動管理和降低投資風險。

  踐行綠色金融,助推産業綠色低碳轉型

  《建議》提出,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應將ESG理念全面融入經營管理和投資決策,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為科技産業開闢綠色發展新賽道。

  加大綠色資産投放,培育低碳技術動能。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或綠色子公司,重點加大對新能源、儲能、智能電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節能環保裝備製造等領域的資金投放。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資産證券化等工具,引導社會資本流向綠色技術研發與産業化。

  盤活存量“棕色資産”,賦能傳統産業升級。發揮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在不良資産處置和存量資産盤活方面的核心專長,通過收購處置、債轉股、資産重組等方式,幫助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企業剝離無效低效資産,優化資産負債表。將騰出的土地、産能等資源,與綠色科技公司合作,進行“綠色改造”或“騰籠換鳥”,為傳統産業的低碳科技升級創造空間。

  前瞻布局前沿綠色技術,搶佔未來産業先機。聯合綠色産業龍頭和地方政府,設立“零碳技術基金”,通過S基金(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並購基金等工具,前瞻性布局氫能、新型儲能、可控核聚變、碳循環經濟等前沿低碳技術。例如,可借鑒中國長城資産管理公司設立雙碳産業基金的經驗,進一步擴大規模和投資範圍,為“雙碳”目標下的科技革命提供長期資本支持。

  發展數字金融,夯實數字中國建設根基

  “十五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將進入快車道。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應主動擁抱數字經濟浪潮,將自身數字化轉型與服務數字産業相結合,為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核心數字産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多維度支持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算力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産力。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可通過Pre-IPO股權投資,支持優質算力公司上市融資;通過核心子公司增資或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等新型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升級;通過並購基金,支持算力企業進行橫向整合與縱向産業鏈並購,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算力服務商。

  賦能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針對優質大數據公司,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可通過股權投資、産業基金、母基金等方式,壯大其資本實力,支持其在數據清洗、數據建模、數據安全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同時,通過收購盤活國有數據資産,促進其資産化、資本化,助力構建數據要素市場,釋放數據價值。

  全方位支持人工智能産業高質量發展。對頭部大模型公司,加大戰略直投力度,支持其算力需求和人才引進;對細分領域的“小巨人”AI公司,通過並購重組、産業整合,幫助其快速做大做強;對因技術路線或市場周期暫時陷入困境的AI公司,運用綜合紓困工具,幫助其渡過難關,保護其核心技術團隊和知識産權,全面支持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産業應用。

  發揮協同金融,助力現代化産業體系構建

  《建議》提出,現代化産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應發揮金融集團的協同效應,整合資金、資産、技術、管理等要素,全方位服務於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

  助力傳統産業“智改數轉”。對陷入困境的傳統製造業企業,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可提供“股權+債權”的綜合紓困,幫助其渡過流動性危機;對其擁有的閒置土地、廠房等存量資産,通過收購、改造、運營,實現盤活升級;對非主業、低效資産,協助其進行剝離處置,使企業能夠聚焦主業,輕裝上陣,全面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推動新興産業集群化發展。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可通過設立産業並購基金,支持龍頭企業整合産業鏈上下游,並購海外關鍵技術、人才和品牌,推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前瞻布局未來産業新賽道。大力發展創業投資業務,依託産業投資基金、S基金等股權工具,為量子科技、生物製造、腦機接口、第六代移動通信(6G)等未來産業提供早期資本。通過“耐心資本+專業服務”,支持顛覆性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構建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展望“十五五”,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應主動作為,將自身發展深度融入國家戰略。通過鍛造耐心資本、深化綜合金融、踐行綠色金融、發展數字金融和發揮協同金融,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將不僅是金融風險的“化解者”,更將成為科技創新的“助推器”、産業升級的“賦能者”和新質生産力的“培育者”,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貢獻獨特的金融力量。(王元凱,財政部人才庫人員;徐蘊峰,國聲智庫執行主任)

【糾錯】 【責任編輯:黃海榮 馬渭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