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穿的“羽絨服”裏是真“羽絨”嗎?為規範羽絨製品市場發展、提升産品質量,中國羽絨工業協會近期牽頭制定了T/CFDIA 010-2025《水禽絲及製品》團體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並對外發布。
從規範稱謂到細化指標,標準中有一系列硬性規定,規範羽絨製品市場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為避免讓消費者混淆,標準規定,“絨絲”“羽絲”要改稱為“水禽絲”,因為“水禽絲”並非羽絨。
“絨絲”也叫“飛絲”,是指從蒲公英狀的朵絨等絨子上掉下的單根短絲;而朵絨、未成熟絨等則屬於“絨子”,比絨絲更蓬鬆,也能令羽絨服更加保暖。“絨絲”的保暖性能相對絨子要差一些,還容易造成鑽絨現象。
標準制定的背景是,在當前的市場上,部分商家使用“絨絲”“羽絲”等非羽絨的保暖填充料,並標榜其為“羽絨棉”“科技絨”“生態羽絨”等,讓消費者誤以為是羽絨,以抬高産品售價。該標準的發布就是針對這一亂象,從名稱到標識進行一系列規定,讓“以絲代絨”亂象無所遁形。
實際上,“真”“假”羽絨問題早就受到市場關注。2024年11月,央視曝光了部分商家用“飛絲”冒充“羽絨”,即打着“絨”的招牌賣“絲”的産品。隨後相關話題衝上熱搜,引發輿論關注。
一系列監管措施也在同步落地:2022年4月起實施的《羽絨服裝》新國標,把舊標準的“含絨量”修改為“絨子含量”,即羽絨羽毛中絨子所佔的質量百分比;2024年11月,中國羽絨工業協會發布《羽絨製品消費提示》;2025年2月,《消費品質量分級導則 羽絨製品》國家標準正式實施;2025年9月26日,標準正式對外發布。
這一系列舉措有效推動羽絨製品填充物的劃分和明示更加清晰,將“絲”和“絨”徹底劃清界限,讓羽絨市場真正實現規範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水禽絲”並非一無是處,其也具有一定的保溫性和舒適度,但商家需要明確標注,讓消費者一目了然。上述一系列舉措有助於讓羽絨産品回歸真正的“羽絨”,讓消費者對自己購買的産品有足夠的知情權。
從供需角度分析,一方面,標準給消費者帶來了好消息,今後消費者選擇羽絨産品將有更加明確的依據;另一方面,標準還為行業監管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依據,只有標準落到實處,監管才能有的放矢,落地執行才能擲地有聲。
從細分市場角度來看,一方面,標准將有助於促進羽絨製品的質量分級,促進羽絨製品産業升級,規範市場發展;另一方面,標準還將有效規範“水禽絲”的生産加工,為該類産品提供市場准入的有力支撐。(記者 周子荑)